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瀘沽湖邊的每一天,對呂家灣人來說,是生存,更是一種美好的生活。

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丨瀘沽湖

廖培坤走出家門時,還不到早上7點,冬季清晨天空中還依稀可見點點星光。

在此之前,他已在家生火做飯並飽餐一頓,為接下來的划船工作蓄足體力。雖然從自家房子步行到湖邊只有不到10分鐘的路程,但絕大多數村民都和廖培坤一樣,個個身著本民族節日盛裝,早早來到碼頭集結,等待著一天之中第一撥遊客的到來。

微熹初露,遊客們或步行、或乘車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岸邊,在村民的帶領下,秩序井然地坐上停泊在岸邊一條條長約六七米的木製豬槽船。

隨著前後櫓的搖擺,小船慢慢衝破水面上瀰漫著的重重霧靄,漸漸向湖心駛去,寂靜的瀘沽湖也隨著船上游客的陣陣歡聲笑語熱鬧起來。

自從2017年5月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扶持下建起碼頭之後,以往冷清異常的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落水村委會呂家灣村在轉瞬之間變得熱鬧非凡。每日在湖面上穿梭往來的小小遊船,不但成為村民與外部世界相聯通的友誼橋,而且是當地民眾發家致富不可或缺的聚寶盆。

留不住人的地方留不住財

清晨出船開工、天黑泊岸收工,如今已成為呂家灣大多數村民一天勞作的“標準模式”。面對每天將近10個小時的勞作時間,已過不惑之年的廖培坤一點也不覺得辛苦。

今年5月之前,常年在外奔波勞碌、已經做了20多年建築工人的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打工生涯,會因一條不起眼的小木船而畫上句號。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呂家灣這個外面的姑娘不願意嫁進來,村裡的小夥想方設法要出去的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鉅變突來。

在當地人印象中,呂家灣雖然有著地處瀘沽湖景區“背山面海”的獨特區位優勢,但由於不通公路,村寨長期與世隔絕。加之海拔近2700米、年平均氣溫9.3℃的山地環境氣候,極大限制了農業產量的提高。

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丨遊客乘坐制豬槽船遊覽瀘沽湖

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漢族、彝族、藏族、普米族、納西族等民族,靠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農作物難以增收致富,村民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滯後。每年農忙過後,許多人無事可做,久而久之還滋生出了自由散漫的風氣。

“過去我們村究竟窮到什麼地步?村民殺一頭豬,有半頭在村裡賣不掉,因為大家沒錢買,只能拉到別村去賣。”呂家灣村民小組長錢友潮說,擱在以前,誰家要是有一輛摩托車,在村裡絕對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為謀生計,村裡青壯年接二連三地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村寨因此冷清了很長時間。

路不通,留不住本地人;路通了,留不住外地人。錢友潮告訴記者,環湖公路修通之後,雖然讓呂家灣人看到了曙光,但由於缺乏系統規範管理,加上缺乏各項基礎設施,遊客數量止步不前,旅遊業整體推進緩慢。今年以前,村裡除了個別人家開設酒店之外,全村無可支撐性經濟來源。

而近年來鄰村悄然發生的變化,也在不斷“刺激”著呂家灣人的神經。

與呂家灣相隔不到10公里、同屬一個村委會的落水村,緊緊抓住通車通路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的歷史機遇,依託當地山清水秀的旖旎風光與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全力開發現代生態旅遊業,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而來,生活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眼望著鄰居日子蒸蒸日上,呂家灣村民深刻意識到,等靠要不是辦法,動手幹才有出路。同時,少數民族地區百姓脫貧致富的急切心情,也牽動著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心。2015年12月,寧蒗縣民族宗教局專門組成示範區調研組,就呂家灣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成為省級特色村寨一事展開實地調研。

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丨呂家灣的少數民族

其間,縣民族宗教局積極召集全體村民進行商討,廣泛聽取和徵求村民意見和建議,尋找窮病根、消除窮毒瘤。

“會上,群眾普遍反映,扼制爭搶遊客現象發生和將具有不良生活習慣的部分勞動力轉變成致富創業能手,是該村急需解決的問題。”寧蒗縣民族宗教局局長楊志華說:“最終,村民提出的新建1個碼頭,以規範旅遊促脫貧的意見被採納。”縣民族宗教局隨即做出保證,不管困難有多大,3年內一定要給呂家灣村建成1個碼頭。

一個碼頭帶來的新生活

鉅變的時針在2017年5月18日開始飛速轉動。當天,由縣民族宗教局向上級部門申請137萬元而新建的一座80米長、8米寬的新碼頭正式投入使用。

“在新碼頭正式投入運營的那天,每個人都激動萬分,接受村民小組的統一安排出船。但我們內心還有點忐忑,猜想著划船究竟能掙幾個錢。”11月15日,在瀘沽湖泛舟的摩梭姑娘付美蘭主動向我們聊起了碼頭帶來的新生活。她告訴記者,划船第一個星期,每戶人家就分到了270元的收入,這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接下來的“十一”黃金週期間,前來呂家灣的遊客絡繹不絕,划船收入更是高得讓村民難以置信。“今年國慶節假期,我們每戶拿到了4100元。即便現在是淡季,每週收入也能穩定在1200元左右。”村民廖培坤樂呵呵地掰著指頭向記者算起了致富帳。他說,以現在的情況,他們家通過出租房子和划船,一年下來收入也得有個十來萬,收入不但和普通城市居民旗鼓相當,而且還是就近就業、能陪家人,比東奔西走打工強了不止一點。

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丨呂家灣的村民

日子有了奔頭,村民們創收的積極性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如今我們村裡的青壯年都陸續回來了。大家整天穿戴整潔,都盼著早出船、多掙錢。”錢友潮說,現在呂家灣家庭團圓了、生活幸福了,過去打麻將、愛喝酒的不良風氣已一掃而空;就連那些行動不便、往日很少出門的老人,如今也坐在碼頭上,主動承擔起了售票的任務。

而為了規範旅遊管理,提高村民服務意識,縣民族宗教局也針對呂家灣實際,打出“組合拳”。楊志華介紹說,在碼頭建設期間,就抓緊時間對民眾展開民族團結宣教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熟悉當地情況的民宗系統幹部,以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集中向村民宣講黨和政府的各項民族宗教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提升村民的民族團結意識、環境保護意識、旅遊服務意識和誠信經營意識。同時還組織村民練好常用普通話禮貌用語,並派有相關經驗的人前來為村民講解划船的技術要領和意外救助常識。

記者在湖邊看到,每當有遊人上船,接駁處都有相應工作人員做好指引與攙扶工作,幫遊客穿好救生衣至安全落座。一邊搖櫓,村民還一邊向外地人講述瀘沽湖的傳說和本民族的風俗習慣。說到興起,村民往往還會縱情高歌一曲,為遊人獻上祝福。而當見到湖上漂有飲料瓶等垃圾時,村民也會及時打撈,防止湖面汙染。

而為避免惡性競爭、爭搶遊客的事件發生,縣民族宗教局還將呂家灣的34條豬槽船編號,實行統一管理,每戶按次序輪流出行,總收入每週平均分配給全村57戶居民。

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丨遊客乘坐制豬槽船遊覽瀘沽湖

“如若均分後每戶不足100元,那麼當週的經營收入就不再分配,統一歸到集體資金賬戶。等資金積累到一定數額時,再拿出來作為村內其他項目建設費用。”楊志華說,在碼頭運營後,呂家灣村民明白了美好生活除了離不開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幫扶之外,還需要自己動手創造。“目前,村裡還缺少公共廁所、停車場和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未來,這些設施的建設,資金將來自於划船收入積攢下來的集體資金。”


景色美、人氣旺、服務好,呂家灣儼然成為了當下瀘沽湖風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走訪過程中,來自浙江的王英女士跟記者聊天時,還將自己在呂家灣的感受總結為三句話:服務貼心、上船安心、玩得開心。

錢友潮驕傲地告訴記者,現在村裡還有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不過,照現在的收入情況來看,他們基本都能實現脫貧。“下次你們再來時,也許就可以看到我們寬闊的停車場和整潔的文化活動中心啦。”

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曾經的呂家灣擁有好資源卻無法兌換為財富,而今,通過各方努力,呂家灣的一座碼頭、一種管理方式、一種全局思考意識在全村建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都煥發出了讓人矚目的光芒。

瀘沽湖畔的呂家灣:背山面海,破局而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