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羊皮卷里的北歐神話

1971年4月,北歐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文化事件。丹麥政府為了歸還冰島兩本古書,擔心用飛機運送會出事,改為船運,並派軍艦護航。這兩本書運抵冰島首都時,這個國家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盛況:政府內閣全體官員出迎,有如盛大節日。

這一隆重事件的主角,是兩本牛皮紙的手抄卷。一本是記錄有北歐歷史的《弗萊特島記》,另一本是講述本文故事主題——北歐神話的《皇家手稿》。它的迴歸意味著冰島找回了自己的文化之魂。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也許是漫威反派裡的最帥boss——邪神洛基

如果我說出奧丁、洛基、希芙……這一連串名字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一臉迷惑。但是,在聊起《指環王》《雷神》這些電影,甚至是中學時代就學過的莎士比亞名篇《威尼斯商人》時,大家又會覺得耳熟能詳。實際上,這幾部電影、文學作品,與上面那些聽起來陌生的名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因為它們都來自於歐洲的神話故事。只不過,平時我們聽得較多的是古希臘人在溫暖的愛琴海邊,吟誦出來的愉悅詩篇,卻並不太熟悉北歐日耳曼民族的傲然悲嘆,然而,正是有了這些苦寒之地的“神”,才有了今天的北歐神話。

在北歐神話裡,神不是萬能的,他們常常會有做不了的事情,也會出現和我們一樣的各種情緒和小私心。比起古希臘、古印度,還有中國的“神圈”,北歐神話裡的主角顯然十分接地氣,並且給世人呈現出一個不一樣的體系和世界觀。

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們要從頭梳理。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芬蘭雪地

人間神話

如果從地理角度來看,北歐通常指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5 個國家,以及實行內部自治的法羅群島。放到現代,這些國家可以說受到驢友們的熱捧,因為這裡有極地壯闊的冰川,運氣好還能看到絢爛無比的極光。可是,這樣的氣候如果放在一兩千年前,卻又會給人另一種感受。

北歐的世界冰天雪地,靠近北極圈,一年就只有兩個季節——夏季和冬季。試想,剛剛經歷了夏季舒適的藍天碧海,突然有一天,立馬迎來了冰凍之海發怒一樣的嚎叫,冬日裡冰冷的日光、漫長的黑夜,把一切都凸顯得分外慘淡。以致連生活在這裡的神,都顯得憂心忡忡。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挪威風光

北歐神話和英雄傳說,就沉澱在北歐的冰雪大地和洶湧的海洋中,獨特的自然環境,塑造了獨特的文明與神話。

最出乎我們意料的,可能是北歐神話中的神,他們的能力很有限,要獲得能力,還得付出代價。比如,奧丁是眾神之王,世界的統治者,按理是十分有權勢的。但是,他獲得大智慧的代價是他的一隻眼睛。沒有絕對的權力,只有付出才能有回報。

北歐神話的另一個特點在於毀滅與重生。在神話裡,神的世界註定要毀滅,這就是諸神的黃昏。這場戰役無可避免,眾神必定失敗。但即使如此,北歐的眾神依然坦然地面對這最終的結局。而在世界滅亡之後,殘存的神會再次建立起新的世界。

北歐神話的邏輯更接近於人類的邏輯,比世界上其他神話體系更能體諒眾生的不易。

作為北歐地區誕生的神話,北歐神話的世界觀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北歐神話和英雄傳說中,一開始就是開天闢地的傳奇:宇宙的一切,都與冰雪有關,與火有關。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北歐神話始於冰與火的碰撞

這個開篇接近於中國盤古的故事,世界起源於太古時代的一片混沌。中國人認為,最初的世界混沌如雞蛋,但北歐人則認為,世界有南北兩極,南邊是烈焰滾滾的熾熱區,北邊是冰雪凜冽的高寒地帶。由於冰與火、冷與熱的碰撞和擠壓,造就了一片大地,誕生了巨人伊密爾。而巨人的大腿和胳肢窩之間,誕生了最初的神,巨人的身軀也化為天空、海洋、原野、高山、岩石、雲朵……


北歐的創世神話最獨特之處在於,它認為世界的誕生始於“正與邪”“冰與火”等兩極事物的二元對抗。可以說,北歐神話從最核心的創世神話開始就充滿了鬥爭意識。前面提到的創生萬物的巨人伊密爾,也是死在他的後代——奧丁及其兄弟之手。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北歐神話裡的巨人

北歐神話還有一個特點最為重要,也是今天影視作品裡最被人喜愛的地方。北歐神話是一個多神的系統。除了有通常意義上的神,還有巨人、精靈和侏儒。


巨人是最早的生命,生出了諸神,但同時也是眾神最大的敵人,可以將之理解為人格化的自然力量。

神分為兩個部族,以主神奧丁(Odin)為首領的阿薩神族以及以大海之神尼約德(Njord)為首領的華納神族,其中主要神祇有十二個。

奇異的世界

精靈和侏儒是北歐神話的獨特創造,他們是半神,是神話世界的配角。

大神奧丁殺死巨人伊密爾之後,精靈從巨人屍體上誕生,並吸收巨人的精華,成為有靈性的生物,其中屍體向光一面誕生的精靈稱光明精靈,背光一面誕生的則是黑暗精靈。

光明精靈們通體發亮,光明耀眼,長得非常美麗。他們通常性情溫良,開朗熱情,能和樹木花草、游魚飛鳥彼此溝通,因此眾神就把他們作為神的朋友。黑暗精靈則有著暗色的皮膚和銀白色的頭髮,經常被認為是邪惡的象徵。

關於精靈的說法很複雜。有的說,精靈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歐洲,人類滅了精靈,才征服歐洲。又有說法認為,精靈是墮落的天使。還有著名的四大元素分類法,把精靈分為火精靈、風精靈、水精靈和地精靈。

關於精靈的各種說法,為今天的影視文學提供了靈感。不僅西方人把精靈這個角色寫進他們形形色色的現代奇幻作品,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也根據這個神話原型,創作了大量的玄幻作品和動漫,只是他們的名字,不一定叫精靈。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光明精靈

侏儒,是北歐神話另一個獨特的創造。在神話裡,他們習慣住在山裡、地底或礦井,喜歡石頭、冶金,具有高超的工藝技巧,擅長魔法、魯納斯文字(Runes),是許多神器的製造者。


13世紀以前的作品中,侏儒還不是一個身材矮小的角色,他們跟人類同等大小。但是後來,據說因為民間文學幽默化和趣味化的需要,侏儒逐漸矮化,變成了今天《魔戒》裡的矮個子。

北歐神話中,關於侏儒的說法也經常矛盾。有一種說法是,侏儒由神創造。比如,世界上第一個侏儒,摩索尼爾,據《詩體埃達》中提到,他是大神奧丁和他的兄弟威利、菲利用巨人布里米爾(Brimir)的血液和布萊恩(Blain)的四肢所做的,故又稱“令人驚歎的型塑”,他被稱為侏儒之祖。

但也有說法認為,所有侏儒的祖先是杜華林(Dvalin)。更甚者,在《散文埃達》中說,侏儒是由伊密爾屍身上的黑色蛆變化而來的。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魔戒》裡的甘道夫,他是北歐神話侏儒裡的一員

在北歐神話裡,侏儒跟精靈類似,也擁有超凡的能力。《魔戒》裡的甘道夫,就是一名通魔法的侏儒,北歐神話裡確實有這樣一位人物。

日耳曼人失落的神話

人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了神。

創造北歐神話的民族,就是那些生活在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雪原地帶的日耳曼民族。所以,北歐神話有時也被稱作日耳曼人神話。

關於日耳曼人,很多人想到的只是德國。但德國又怎麼跟北歐神話扯上關係呢?德國有《格林童話》,有青蛙王子這樣的民間故事,卻沒有精靈、侏儒這些奇幻色彩的神話。

這個印象沒錯。現代德國,雖然一度狂熱地認為自己是純正的日耳曼血統。但是,對祖先創造的北歐神話,他們卻漸漸忘卻。不僅德國的日耳曼人忘卻了,整個歐洲都在忘卻。

北歐神話創立不久,就面臨基督教文明的巨大沖擊,於是,除了留下幾部民間史詩外,傳承幾乎斷絕,以致近代以來,連大多數歐洲人都不知道有北歐神話存在。也正因如此,最近幾十年來,以北歐神話為原型的影視、文學作品才顯得那麼另類。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冰與火之歌》劇照

北歐神話實際上是非常晚近的神話。跟很多其他文明古國的神話動輒追溯三四千年不同,北歐神話最早的歷史,只能追溯到公元1至2世紀。北歐神話很多是口頭文學,只存在於民間行吟詩人的唱誦之中。而流傳區域也主要在今天北歐的挪威、丹麥和瑞典,以及冰島等地(冰島是7紀後,才隨著北上的移民傳入)。


這種口頭傳頌的民間史詩在中世紀後,遇到了基督教。隨著基督教在北歐的傳播,代表著另一種信仰的北歐神話也開始被視為異端,被禁止,被邊緣化。

幸運的是,13世紀左右,那些流傳於民間的神話被一部分人整理成文字,寫進了羊皮卷。羊皮卷雖然不像今天的書,可以印刷出版,但因為保存年代久遠,所以在經歷歷史滄桑鉅變之後,當民間已經沒有神話時,它們又被人翻了出來,成為後人隔代傳承北歐神話的工具。

這些倖存的文本主要有四部,它們分別是冰島的《埃達》《薩迦》,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和丹麥的《丹麥人行止志》。它們雖然不能代表全部的北歐神話,但卻可以大致勾勒北歐神話的歷史輪廓。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埃達》

《埃達》應該是9到13世紀寫成,體裁分詩和散文,篇幅短小,講述的內容主要是神話裡世界怎麼誕生,以及諸神之間的矛盾和戰爭。比如,雷神托爾為了爭奪一口鍋,跟巨人希摩開戰。這些內容也是諸神為非作歹的經驗實錄。比如,其中的《天地之歌》,有一部分就是主神奧丁,講述自己如何偷竊魯納文字,堪稱海盜生活的實用指南。

從神話反映的社會生活來看,《埃達》反映了4到6世紀,歐洲民族大遷徙背景下,波瀾壯闊的歐洲歷史。我們知道,由於日耳曼人的南下,以及歐亞草原遊牧民族的入侵,一度強盛的羅馬帝國被攻陷,然後才有了日耳曼等民族各自建立國家的新時代,中世紀也由此開始。

《薩迦》寫於13世紀,也是從流傳於冰島、丹麥的民間故事整理而成,內容反映的是日耳曼人9到11世紀之間的生活。《薩迦》並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某本民間故事集,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據專家說,13世紀的《薩迦》有150多種,分神話、宗教和傳說三個大類。

《尼伯龍根之歌》寫於1200年,共9516行,作者不詳。《埃達》《薩迦》中,都有尼伯龍根的故事,但德國版的《尼伯龍根之歌》作了更完整的保存。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丨《尼伯龍根之歌》

故事背景是12世紀,圍繞尼伯龍根的寶藏,展開了觸目驚心的故事,不僅有仇殺,更有權力角逐中你死我活的鬥爭。《尼伯龍根之歌》文學上很有成就,其詩句便於民間行吟詩人唱誦。在德國,這是中學必讀書。


《丹麥人行止志》,很少有人提到,但這本書對歐洲文學的影響不容忽視。這是1200年左右,基督教一位傳教士整理的丹麥歷史,裡面妥善保留了歷代許多北歐神話和英雄傳說,其中內容最多的是丹麥60位酋長的故事。這本書影響了莎士比亞,他的《哈姆雷特》就取材自這本書的一個章節。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神話,淺層看,是古人對社會、自然的觀察及解讀;深層看,是古人藉助故事在傳遞人類心靈底層的精神沉積物。讀神話,讀的不僅是古人,更是在讀我們自己

​冰與火之歌——羊皮卷裡的北歐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