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2017年底,雲南省民族宗教委組織開展了全省“民族文化‘百名人才’文化創意專題培訓班”,培訓班選取了在全省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產品、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29名民族文化“百名人才”進行培訓,本刊專訪了他們,並重點記述其中17位“百名人才”的文創體驗,希望藉此展示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產業化取得的成績、探究其存在問題與出路。今天,今日君為大家介紹其中七位少數民族服飾手藝人。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百名人才”培訓,學員聯誼活動上,楚雄服飾藝人的作品秀

段樹坤:遊客可以DIY的扎染博物館

扎染是白族人的記憶,是一種通過手工縫扎布品,再用植物染料染制而形成有花色圖案的手工工藝。

段樹坤,大理周城人,與妻子段銀開一同被評為扎染技藝省級傳承人,夫妻二人經營的“璞真扎染坊”(扎染博物館)在周城眾多的扎染坊中名聲響亮,不僅與多家旅行社合作,為遊客提供DIY扎染體驗服務,還與雲南民族大學合作,開辦了教學點。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段樹坤展示他的作品

2006年,周城民族扎染廠倒閉,2008年段樹坤收購了民族扎染廠,將扎染廠改建成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場地內設置不同功能區,集展示、銷售、體驗為一體,能看到扎染工藝流程的靜態介紹,也有扎花老藝人工作狀態的動態還原,遊客們既能動手體驗扎染工藝,也可以直接購買扎染產品。

就銷售渠道而言,一種是扎染製品的網店,在2007年互聯網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很多大學畢業生就開始從北京上海等地向璞真批發產品,再由他們在網上銷售;還有一種是把扎染製品批發到全國各地的旅遊景點銷售。

目前扎染學徒都是村裡的婦女,段樹坤明白,沒有新的花樣花型,是扎染最大的限制和阻礙,所以璞真正積極招募設計人才,力圖讓傳統工藝和現代社會生活更好地結合。

唐蘭英:維持溫飽可以,掙不了大錢

唐蘭英,彝族,晉寧縣雙河鄉人,2007年被評為彝族服飾製作省級傳人,擅長刺繡工藝,75歲的她仍然在從事彝族服飾的製作。唐蘭英的兒子跟兒媳都在從事製衣工作,她自己擅長做背布,兒子擅長用機器打製服裝,兒媳婦擅長做圍腰,一家人分工合作。

近幾年到她家買衣服的人很多,當地人喜歡穿花衣裳去跳舞(正月十五廟會、太平會、月亮會等節慶),每個人都得置辦一兩套鮮豔的服飾。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唐蘭英( 晉寧彝族服裝製作傳承人)

家裡雖然生意還不錯,但唐蘭英一家始終處於“兼職”狀態,家裡人除了做衣服外還要做農活,機打的刺繡民族服飾一套可以賣250元(含衣服、褲子、圍腰),而手工刺繡耗時長,一件衣服售價一千多,製衣事業可以維持溫飽但掙不了大錢,因此唐家一直沒有開自己的服裝店,開實體店房租等成本太高,網店則不會弄,只在趕集日將成衣拿去擺攤銷售。


唐蘭英也曾嘗試探索過市場,她曾與一家企業簽了一份合同,負責出席各大展會,現場展示刺繡手藝以帶動銷售,年工資6000元。但這次合作僅維持了一年,因為觀眾圍觀拍照讓唐蘭英倍感不適,展會的往返也十分折騰,回報過低。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唐蘭英展示她的刺繡作品

唐蘭英當了37年婦女隊長,如今在村裡,除組織舉辦各種廟會活動之外便潛心繡花,並大方地傳授技藝。

對來家中學藝五天以內的學徒,非但不收錢,還免費供給學徒飲食,她說這是積功德,做善事。

普玉珍:八千弟子、八百員工的彝繡傳奇

普玉珍,楚雄武定縣貓街鎮人,1958年出生。彝族刺繡省級非遺傳承人,貓街刺繡協會會長,楚雄雄冠刺繡廠創始人。培訓過近8000名繡工,自家工廠合作的繡工共790多名,其中有94位殘疾人。普玉珍將彝繡手藝發展成了產業,帶動鄉村就業,也為楚雄彝繡的宣傳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

刺繡是彝族女性的傳統手藝,繡花在貓街當地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誰家裡生了女兒,母親就會開始為女兒的出嫁準備繡衣。而當女兒生了孩子,母親則要為孩子繡一塊背娃娃的背布。彝女們一生中也會為自己繡制幾套花衣裳,逢年過節或是村裡人辦事都會穿出來。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百名人才”培訓時,普玉珍展示她的作品

普玉珍的奶奶是地主家的繡娘,繡工極好。小時候沒有機會讀書,普玉珍七八歲時便跟著奶奶學繡花。而她的老爹(爺爺)喜歡講故事,老爹講的故事,她就先畫下來,然後變成圖案繡在布上。

對這門手藝,年幼的普玉珍滿懷熱愛——“繡花的時候有如飢似渴的感覺,入迷,不睡覺都很高興,今天一朵明天想繡兩朵。”

上世紀七十年代,普玉珍一個月能繡完一套衣服的花紋,生產隊上會折算成工分;後來,她開始幫供銷社做短褲、領褂,繡鞋墊、大枕頭;1982年包產到戶,她在貓街開了一家店,一雙繡好的布鞋賣一塊五,一整套繡花衣服賣25塊錢;到1990年,一套衣服能賣60塊,2001年左右價格到了80塊左右。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普玉珍作品

2005年,貓街鎮政府在文化站專門騰出一間屋子,作為普玉珍的工作室,她也開始帶徒傳授技藝。可是願意學的人並不多。於是,她主動到鄉親們家中收徒——“苦了點錢就去培訓別人,一個人給人家15塊錢,有時候我會買三包鹽巴去,讓人家跟我學繡花。”

2011年,普玉珍辦起了雄冠刺繡廠,近八百名工人中,全職職工只有10人,其他均為兼職的農民。她們白天干農活,晚上繡花,普玉珍會將布料、針線、機器送到農戶家中,規定好圖案和交工時間,到時間了再去農戶家中將繡品取回。

工廠實行計件工資制,根據繡品大小、難易的不同,繡一個東西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每個工人每月能有幾百至幾千元不等的收入,如殘疾人無法參加農活,時間較為充裕,每月能夠完成的繡品多,工資也相應較高。

普玉珍的店面在貓街鎮,她的女兒還在武定縣城開了一個鋪面。目前產品種類十分豐富,有挎包、錢包等實用小物,也有各式各樣的服裝。服裝中既有兩三百元一套的機繡,當地人十分熱衷;也有純手工的全套繡衣,售價是七八千到一萬塊。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武定縣刺繡產品

雖然已經部分實現了流水線生產,但手工繡衣依舊講究慢工出細活。一套全手工繡衣需要一人全力繡兩個月,平日要做家中農活的繡工用時就更久。而且手工繡衣只能從頭至尾由一個人完成,因為不同的人針法不一樣。普玉珍說,目前的訂單已經積壓到半年以後了。

問及是否有網絡銷售的渠道,普玉珍答不上來,一是目前生意不錯,在線下就能銷售一空,暫不需要考慮;二是自己對網絡一竅不通,女兒似乎在做著一個淘寶店,但自己也並不清楚。

普玉珍說,自己是個很固執的人,要做就要做到底,從來沒想到放棄。她將自己會的62種針法繡在了十幾個荷包上,每一個荷包展示了不同針法的組合。她說,自己接下來的目標是找個人寫本書,把她知道的這些針法記錄下來,也記錄下她的彝繡故事。

楊世翠:收入不穩定,很多人還是嫌貴

楊世翠,80後,昭通市永善縣馬楠鄉人,蠟染技藝省級傳承人王秀芬之女,目前全職從事蠟染製品的製作和銷售。

楊世翠介紹,苗族人的傳統服飾中,衣袖及百褶裙會用到蠟染布,因而會做蠟染的人很多,但因為融化的蠟液穩定性差,工藝難度高,因此做得好的人很少,即便是母親王秀芬也很難保證每一幅作品都染成功。苗族傳統蠟染只有花草和幾何圖形,王秀芬開始做人物圖案,而到了楊世翠,她將苗族日常生活場景如打穀子、趕牛犁田等畫面做成蠟染,人物描繪的蠟染技藝甚至已經超越母親。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楊世翠

與每家單打獨鬥不同,永善縣如今成立了蠟染公司“繡藝閣”,楊世翠所在的馬楠鄉馬楠村有個蠟染協會,協會組織培訓學員,做出蠟染製品後由公司進行統一銷售。

員工們的底工資為每月1200元,目前公司的銷路還沒有打開,收入也不穩定,平均每位蠟染工人每年有兩三萬元收入。

蠟染工藝品耗時長,楊世翠自己做的一幅人物場景的蠟染作品售價約為400-800元,耗時約7天,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太貴,無法理解蠟染工藝品背後的價值,銷售並不理想。

目前,楊世翠通過個人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銷售色彩豔麗的民族服飾,蠟染製品比例很小。淘寶店是她未來想拓展的方向,馬楠鄉正在創建旅遊小鎮,她也期待旅遊發展能為蠟染帶來可觀的銷量。

陸自友:市場需求還可以,但銷路沒打開

藍靛製作是丘北縣藍靛瑤世代相傳的傳統手工技藝,採用板藍根作為原料,經過收割、浸泡、石灰沉澱、過濾後形成藍黑色膏狀體,即為“靛”。靛稀釋後是扎染及蠟染的首選染料,還可作為國畫中的花青顏料。

陸自友,丘北縣錦屏鎮上衝革村人,雲南瑤族藍靛製作工藝省級傳承人陸佔堂(2015年逝世)之子,目前也是這一技藝的縣級傳承人。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瑤族藍靛技藝傳承人陸自友

以前的衝革村幾乎家家都有藍靛染缸,1至5戶人家有一口藍靛窖,每位瑤族婦女都穿藍靛染織的衣服。但現代服裝湧進瑤寨,瑤族年輕人不再穿著傳統服飾,藍靛所染的衣服只有老年人穿,因此藍靛製作工藝也趨於衰頹,陸自友所在的上衝革村近80戶人家,原有藍靛窖10餘口,現投入正常使用的僅一兩口了。

板藍根一般是在雨量充沛的五月、六月栽植,到十月收割和製作。陸自友家的板藍根每次能收割1000-2000公斤,製成藍靛膏100-200公斤,這些靛存在大缸裡,一些為自家婦女做衣服、包頭使用,其他會銷售給周邊的當地人,售價為每公斤20元,基本上沒有餘量可以對外銷售。

陸自友家每年賣靛膏的收入約5000元,種植烤煙則每年收入兩三萬元,藍靛製作並不是家中的主要收入來源。

提及當下大理地區熱門的“植物染”,陸自友表示,自己也知道現在市場需求量很大,但自己家的藍靛膏知名度低,銷路沒有打開,未來也想擴大板藍根種植面積,增加靛膏產出。

張霞:爺爺奠定的扎染產業,由我來煥發生機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張仕紳作品

張霞,1988年出生,白族扎染工藝國家級傳承人張仕紳(2016年病故)的孫女,張仕紳技藝傳承給大兒子張人彪,張人彪的女兒張霞如今接了班。

張霞的爺爺張仕紳可謂是“周城現代扎染之父”。1984年,周城村成立扎染小組,之後擴大為集體性質的“蝴蝶牌扎染廠”;1987年,張仕紳當上了扎染廠廠長,生產和技術都管,他用自己家的房子抵押貸款,買地蓋了廠房,大面積種植板藍根,並開創出近百種扎染的花樣;1989年,張仕紳將扎染廠更名為“周城民族扎染廠”,用統一的名字“蝶泉牌”。1995年巔峰之際,扎染廠的年產值達到800萬元,純利潤140多萬元,出口訂單絡繹不絕,幾乎每家每戶都為扎染廠工作,整個周城村因此受益。

然而,2000年左右,化學染料進入周城,周城民族扎染廠終在2006年倒閉,家庭式小作坊迅速崛起。晚年的張仕紳對化學染料耿耿於懷,但好在國外客戶還是樂意找張仕紳訂貨,植物染因此在張仕紳家傳承下來。

張霞高中畢業後從事扎染工作,期間因結婚生子而中斷,4年前重新開始專業從事扎染。家中一直在做出口訂單和內銷批發,隨著扎染在旅遊市場中逐漸火熱,“璞真”“藍續”等染坊名聲漸長,2016年11月份,張霞家的扎染坊也開始面向遊客,推出扎染製作體驗。

2016年,張霞家的銷售總產值共200多萬,村裡工人扎花的工資發掉100多萬,淨利潤為30萬左右。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張仕紳(國家級傳承人)的扎染作品

張霞坦言,植物染料成本高、工序麻煩,光做植物染無法解決溫飽。一條圍巾假如用植物染,每天能染兩次,一週才能完成,售價為180元,利潤極低。

因此,除根據客戶的需要使用植物染料外,普遍使用的還是化學染料。

但張霞仍謹記爺爺張仕紳“堅持植物染料”的教誨,在蒼山腳下種植了板藍根。爺爺留下的5000多種扎染式樣,如今她已整理完2000多種。張霞家2017年還規劃了“張仕紳藝術館”,憑藉著爺爺的名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來她家調研和學習,她也願意藉助這些機會,學習市場管理和設計經驗,讓自家的扎染事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傳承和發展。

陶美元:我做師傅的也掙不了錢,還得幹農活

陶美元,53歲,昌寧縣耈街鄉打平村人,苗族服飾國家級傳承人,十四歲開始繡花,除擅長刺繡外還擅長演唱山歌。

昌寧苗族女性傳統服飾為“十八件套”,包含背心、三角圍腰、飄帶、百褶裙等,穿在身上十分厚重。陶美元介紹,苗族服飾製作起來非常麻煩,從紡線、織布、裁衣到刺繡,步驟非常多。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丨陶美元展示她的作品

以一條苗族百褶裙為例,首先需要自己種麻,剝皮曬乾搓成線,再紡成麻布,麻布以“頁”為單位(一頁寬一尺,長兩尺多),一條百褶裙需要24頁麻布才能做出來。

苗族服飾難做,還因為苗繡所用的十字繡針法。麻線細,織出的麻布也十分細密,刺繡時需要一針針地數著組織花紋,不能跳針或者漏針,

因此往往一年只能繡一件衣服。現在市場上銷售一種十字繡白布,縫隙大,繡起來很快,但布料不經穿,非常容易破損。

陶美元說,雖然自己是傳承人,但幾十年的苗繡讓她腰痠背痛,眼睛開始老花,已經不太願意繡了。女兒和兒子媳婦都會繡,她也收了五六十個徒弟,但因為費工費時賺不了錢,年輕人們不太情願做苗繡服飾。

陶美元沒有開過店,苗繡服飾產量低,一年掙不了多少錢。當地有人定做,但價格不高,做下來不划算,近幾年參加展會時,陶美元發現外地人喜歡小包等簡潔的小件物品,但銷售渠道不穩定,也無法大量製作。目前家中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烤煙(每年近五萬),核桃種植(每年兩萬多),另外作為傳承人每年有兩萬元國家補助。相比之下,刺繡成為了她無奈的一種堅持。

圖片由被採訪者提供

共性問題

綜合來說,雲南民族傳統服飾(織、繡、染)產業目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1. 當地人的購買是產業化的基礎:民族傳統服飾當地人是消費主力,一旦當地人不再穿著本民族服飾,織、繡、染技藝就趨於衰頹。

  2. 本地人與遊客的審美、設計衝突:雲南少數民族服飾喜愛花哨、豔麗,近年來機繡普及,服飾愈發鮮豔;而遊客偏愛簡潔的、有設計感的精緻小物,手藝人在產品製作時面臨選擇。

  3. 銷售渠道單一,缺乏網絡銷售:幾乎只在本地銷售,沒有淘寶店、微店等網絡渠道,外地人很難了解和購買。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雲南民族傳統服飾(織、繡、染)產業化雖有各種制約,但依然出現瞭如大理周城璞真扎染坊、楚雄雄冠彝繡這樣的成功案例。可見,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容豐富,發展空間巨大,但如何使之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以上7位手藝大師各行其道,提供了有益嘗試。

七種人生,一顆匠心——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產業動態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