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耗資8億的獨龍江隧道修通後,對獨龍江鄉可見的生產生活方式與不可見的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日君為你一一道來。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雲霧迷濛的獨龍江

修路先行

2016年9月23日到10月4日,我第二次來到了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當我們到達目的地迪政當村的時候,距從昆明出發已經過了兩天半的時間。看上去這是一次非常漫長的旅途,但當了解了通往獨龍江的道路發展史以後,我們發現,我們正在不知不覺中享受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帶來的便利。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獨龍江鄉生產生活條件都非常落後。交通方面,直到1964年,政府才修好了一條人馬驛道。這條僅一米多寬的人馬驛道通往縣城,一個來回要六七天。1999年9月9日,簡易公路終於貫通,從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的時間終於縮短到了七八個小時左右。

但是,大雪封山時獨龍族人與外界隔絕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直到2014年4月,一條長達6.68公里的獨龍江隧道終於貫通,讓貢山縣到獨龍江鄉的時間減少到了四個小時,大雪封山的問題也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車輛即將穿越獨龍江公路隧道,兩邊山上都是積雪

這條歷時四年,投資了將近8個億建成的獨龍江隧道不僅讓久居在高山峽谷中的獨龍族人漸漸為外人所知,也標誌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得到了認真貫徹。聯繫到雲南省委、省政府從2010年開始在獨龍江鄉開展“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的計劃,可以發現,如果想讓一個民族的居民過上好日子,修路,修好路就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

新的收入來源

獨龍江隧道的貫通,不僅為獨龍族人走出高山提供了便利,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獨龍族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獨龍江位於雲南西北部,向西可到緬甸,向北一路可到西藏,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沿途風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自駕遊客。我們在村子調查期間,就看到許多外地車輛。而旅遊的興起,給獨龍族人帶來了新的生計,青壯年可以給遊客做嚮導,而一些家庭拿出了多餘房間開客棧。

陳永群是迪政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也是我們的採訪對象,同時還是我們住在獨龍江的“房東”。1980年出生的他,家中有妻子和三個兒子。可我們剛剛來到他家的時候,並沒有見到他,一打聽才知,他和其他青壯年一樣,給來探險的遊客當嚮導去了。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我們和採訪對象陳永群交流

他去的地方是西藏林芝,回來後,他給我們講述做嚮導的經歷,言語中透露了這份新職業的不易。


他帶著3名探險者,“我要幫著他們背行李,如果遇到水比較深他們不敢過去的話,我還要揹他們過去。”

這條路線是沿著獨龍江往上游走,到了緬甸境內,再翻山進入林芝。陳永群說:“第一次走這條路就發生過危險,路過一個藤橋時,我差點掉進湍急的江水裡。”但是這一路上,更讓陳永群心懼的是毒蛇,這一趟旅程,“光我自己就用棍子打死了三條”。毒蛇很多,而且毒性很強,若是被咬上一口,只有送進縣城才能醫治,而即使能醫治,也要休息兩三個月。

做嚮導辛苦,但報酬在陳永群看來,也很豐厚。1天200塊,到緬甸境內,費用還要增加。“雖然錢挺多的,但太危險了,我以後再也不想做了。”陳永群表情平淡地說道。

相比出去跑嚮導,開客棧和農家樂要安逸很多。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辛夢緣客棧”,即使在旅遊旺季,也是遊客稀少

陳永群家也有客棧,這個客棧由他家的老木楞房改成。政府安居房建成後,陳永群家住宅面積增加了差不多一倍,於是,老房子騰出了四間做客棧,這四間客棧,有一間稍大,可以同時住四個人,另外三間每間都可以住兩個人。陳永群一家,也都住在老房子裡。

陳永群家的客棧,還屬於比較原始簡易的客棧。客棧不僅提供住宿,還可以吃飯。我們住的這兩星期,陳永群的妻子李紅花,平常照料家中雜事,到了飯點做好了飯就會喊房客來吃。吃的菜,多是土豆蔬菜,出自房東家裡;如果房客還想吃一些別的,可以去村口小賣部單獨買,交給房東做就可以了。因為食宿都在一起,最後伙食費和住宿費也是一起結算。

迪政當村,有30多戶人家,開客棧的有三四家。目前沒有旅遊收入的統計資料,不過,據我們觀察,2016年國慶這樣的“旺季”,在這裡過夜的遊客還很少。從收入角度講,截至2016年,旅遊在獨龍江鄉的脫貧方面,還沒有發揮它的潛力。

傳統產業的發展

獨龍江鄉“精準扶貧”政策,目前的重心還在於發展農副產業。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是雲南未來的重要的產業方向,也是目前全省扶貧工作普遍推廣的經驗。但獨龍江鄉的歷史和現狀更為特殊。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迪政當新修建的安居房

獨龍族是“直過民族”,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獨龍江鄉的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既不能提高產量,又破壞生態環境,留下了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的隱患。

2001年前後,貢山縣開始對獨龍江鄉實施全面的“退耕還林”政策。這項政策落實得很到位,不僅在獨龍江上游,造就了今天青山綠水的自然風光,也為今天生態文明觀念下的農林牧產業發展準備了優質的自然資源。

獨龍江地區,“精準扶貧”之下產業的發展,經濟林果和中藥材種植是目前的重點,其中,最有名的是草果、重樓和黃金果的種植。重樓是雲南白藥的重要原材料,也是雲南民族醫藥的重要代表。在獨龍江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重樓和黃金果的種植。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收穫草果

過去,獨龍族人就有采草藥的傳統。每年的七八月份,他們會進山挖重樓,每一市斤市場價在18—20元左右,如果挖到大重樓的話,每一市斤可以賣到350元。

採集過程中,有的人家也留下重樓幼苗,自發種植。現在,政府有意培育中藥產業,重樓種植面積擴大,重樓的幼苗也由縣政府提供。技術方面,縣政府也會定期上門對種植草藥的人進行專業知識的講解和培訓,以提高生產效益。不過,目前,人工種植的重樓,因為生長週期長,還沒有見到明顯的經濟效益。

不過,相對過去的採集,人工種植無疑更穩定,更安全。陳永群說,過去進山採藥,很辛苦,也很危險。一去最少40多天,路上,要揹著炊具,背大米,臘肉,還露宿山林。遠的地方,要去到緬甸,而回來時要背幾十斤草藥,“太危險,隨時會有意外發生”。所以,採藥通常都是兩個人搭夥去。危險和收益似乎也成正比,據陳永群介紹,他們每次進山採藥,兩個人,總共會有兩三萬的收入。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重樓

新的人工種植的模式,儘管還沒發揮效益,但它意味著獨龍族社會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鉅變。這種變化就是,從被動地接受自然的賜予,變成主動向自然尋求生存資源。

這種現代產業的方向,在養殖方面,也有所體現。過去農戶自發放養在村寨附近的雞、鴨、羊,數量有限,且因為缺乏管理,常常成為野獸(主要是熊)的美餐。現在,在政府的提倡下,這些自發的養殖,開始嘗試產業化經營。

以牛的養殖為例,從北向南流的獨龍江將迪政當村分為“江東”和“江西”兩部分,江的兩邊有一條鐵橋連接。自從安居房政策實施以來,江東的村民都搬到了江西的安居房集中居住了起來,“江東”就成了“精準扶貧”項目中的一個牧場。裡面除了飼養普通的黃牛,還有獨龍江特有的“獨龍牛”。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江東”牧場裡面的牛。在安居房建設之前,江東和江西都有家戶,安居房建好後,江東就只剩下一些廢棄的老房子了,因而也變成了一個天然牧場

獨龍牛是特產,普通的黃牛一頭只賣二千到三千元,但獨龍牛可以賣到一萬,所以,獨龍牛的價值越來越被當地人發現。而政府為了鼓勵獨龍牛的養殖,給每頭獨龍牛七八千元的補貼。

“精準扶貧”下的反思

“精準扶貧”政策對獨龍族人生活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如果想讓獨龍族人真正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其中的很多問題還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深入研究。

首先,扶貧並不是簡單的統計村中貧困戶的數量,再定期發放救濟款的活動。陳永群家的例子就告訴了我們,扶貧需要有相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當地村民自發的探索。一條合適的致富之路,需要外力的推動,但是內部求新求變的願望和實踐,依然非常重要。

其次,獨龍族傳統的生產方式正在被逐漸打破,而這導致了社會關係的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

獨龍族社會那種互助、和諧的優良傳統,可能就面臨挑戰,所以,需要更細心呵護。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丨獨龍族

比如,迪政當村現在有四五戶人家擁有私人的拖拉機,過去,種地互相幫忙,只需要“一頓水酒”就可以解決。現在,請拖拉機幫忙,則是每畝150塊。新的生產工具的引入,帶來了新的價值觀念。


第三,如果說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發生在表面的,那麼思想文化上的變化才是深層次的。“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的政策推行以後,獨龍族人社會發生了比較劇烈的文化變遷。

現在幾乎每家都有電視,每個成年人都有智能手機,家家都可以上網。獨龍族人在思想文化上受到的衝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另外,隨著年輕一輩進城讀書,代際的文化鴻溝也越來越大。傳統變遷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保持一個穩定的變遷速度,保持文化穩定,防患於未然,避免年輕一輩的文化迷失,是我們在扶貧工作中,也應該考慮的。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陳永群在一年當中可以做探險導遊、經營客棧、採草藥、種草藥,從以往的單一收入變為如今多渠道收入。因收入的穩定與多元,他在擇業時有了更多的自由,更能充分表達他的個人意志。

通道大開,財富入門——從一萬元一頭的獨龍牛看獨龍鄉的生產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