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差異化」尊重用戶的剛需

  許多企業在進行產品或服務創新時,容易忽略用戶剛需。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能凸顯出其差異化,反而讓產品和服務趨向大眾化,從而失去市場競爭力。

  就拿近兩年市場上流行的智能手錶來說,幾乎清一色的都具有撥打電話、發送信息、接收郵件、日曆、測量和記錄運動數據等功能。看似無所不能,實則很多功能純屬“雞肋”。比如發送信息和接收郵件這兩個功能,不但編寫信息對視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而且長時間收發信息電量耗損也會很嚴重。但凡有手機的用戶,有哪個會勞神費力地去用手錶發信息、郵件?這種花裡胡哨、不痛不癢的需求滿足,很容易讓用戶感受不到任何的差異化。

真正的“差異化”尊重用戶的剛需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
  事實上,產品或服務的剛需,是隨著用戶的不同層次來決定的。仍以智能手錶為例:

  比如,針對小朋友開發的智能手錶,安全定位、緊急求救就是剛需。在這方面,360公司研發的兒童智能手錶,就做得很不錯,只要是在有網絡的環境中,父母均能隨時隨地定位跟蹤孩子的一切活動情況;遇到危險時,孩子簡單點擊一下,就能發出緊急求救信號。

  再比如,針對“驢友”開發的智能手錶,語言互譯、電量持久就是剛需。在這方面,青島冠義研發的一款腕語智能手錶,就做得很不錯,它支持中、英、日、韓、德、法等13種語言的互譯。只要是在這13種語境下,用戶均可根據的不同場景,選擇與不同國家的普通外國人進行簡單的翻譯交流。在續電功能方面,最近美國一家公司成功研發的用體溫充電這一創新技術,幾乎顛覆了整個智能手錶領域。

  綜上可見,真正的產品或服務差異化,必須建立在用戶剛需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產品或服務創新時,切莫刻意地去追求那些錦上添花的需求滿足,而是要去思考目標用戶的真正剛需是什麼,繼而在其上發力,將主要功能做到極致,最終形成差異化。

【原創文章,首發於《易友學堂》2018年第3期。歡迎評論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