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原味“羌年”,是羌族“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

神秘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丨羌族新年,北川縣跳的羊皮鼓舞

“年味兒”,一種過年時專屬的味道。每每想起春節,腦海中便浮現出春聯、年夜飯、紅包、守歲的場景。春節,作為漢族的傳統節日,在漫長曆史中形成獨特的味道。相較於漢族春節的“年味兒”,四川羌族的“年味兒”卻多了一種神秘色彩。

羌族,起源於古羌,古時世居於中國西部。因東周時期受到秦國的壓迫,便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南遷到四川的一支便演變成了今天的羌族。

神秘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丨羌年慶典上的羌族姑娘

羌,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意思是說,古羌族是生活在中國西部的牧羊人,牧“羊”的“人”,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羌”,這便是羌族名稱的來歷。如今的羌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瞭解完羌族,就來話“羌年”吧。羌年,顧名思義,就是羌族新年。不同於漢族春節的臘月三十,羌年是在農曆的十月初一舉行。在這隆重的日子裡,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是最重要的內容,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希冀是一樣的。

神秘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丨四川汶川羌族歡度羌年

節日裡,各家各戶都用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雞、羊、牛等祭品,用於祭祖。節日當天,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讓耕牛休息,喂以面饃和麥草,還將日、月形狀的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出圈,讓其自由活動。之後,各家主人會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雞各一隻,供於廟裡,以此來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羌族,作為古代中國的西部遊牧民族,生活方式不同於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從以羊為圖騰的歷史轉變為對牛的崇敬,可追溯至羌族遷徙之前的古時。牛雖不是羌族的圖騰崇拜,但羌族卻在很久以前便馴養了牛,古羌亦有農耕文明。

神秘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丨傳統祭祀

除了在牛王廟祈願,“羌年”另一項重要的活動是祭山神。祭祀山神的儀式,也是節日裡最隆重的。在村寨附近的山上,找一處茂密的“神林”,放上一塊白石,以此來象徵山神。祭祀時,先舉行“領牲”儀式,巫師將酒灌入牛或羊的耳朵,待牛、羊一發抖,便說明山神已領受,然後巫師作法,宰殺牛羊,將熱血灑在白石尖端,再將牛、羊置於白石兩側,儀式便結束了。

那麼羌族人民為什麼如此重視對山神的祭祀呢?這就要從它的傳說講起了。羌族人崇拜五神,即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關聖帝君。相傳在古羌時,古羌人與戈雞人發生戰爭,神在羌人夢中指示,以白石為武器即可勝利,古羌人按指示照做便勝利了。羌人為了報答神,但不知其形象,便以白石為代表而世代祭祀,白石就代表了一切神靈。

神秘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丨羌族咂酒

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羌族的新年也少不了歌舞。祭祀山神的儀式結束後,主人家會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嚐自家釀製的“咂酒”,邊飲邊歌,酒酣之後,便跳起“鍋莊舞”“蘭壽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用舞姿與歌聲抒發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對豐收的祈望。

對於羌族人民而言,並非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盛況。只有在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去世的情況下,才舉辦羌年。這條規定不僅體現了對逝者的尊重,更顯示了羌年在羌族人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天人合一”作為羌族人最崇尚的理念,在羌年的儀式上被詮釋得淋漓盡致。羌年作為一項民俗活動,對每個羌族兒女來說都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但歷史上羌族經多次遷徙,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較大。如今,慶祝羌年的人和村寨越來越少,羌族“年味兒”正在漸漸淡去。

惋惜之餘,羌年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2009年,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相繼建立博物館與傳習所,進行羌文化的活態展示。

神秘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無論是漢族的“春節”還是羌族的“羌年”,“年味兒”的淡去總讓人唏噓。但“年味兒”的變化實則是社會在變化,從這個角度看,與一成不變相比,也許變化更好。

神秘的“羌年”:饃掛牛角、酒灌羊耳、血灑白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