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輸在了謙讓

謙讓彷彿是一種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裡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

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生一次。

就我個人的經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最容易看見類似謙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裡,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於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

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遣。

自以為有佔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謙讓美德的機會。

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

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

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

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現得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爾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

這場紛擾,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後急轉直下,突然平息。

本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並無苦惱之相,而往往顯出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你的人生,輸在了謙讓

2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

便會想起聊齋中的一個故事:一夥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後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鬆,被拉的那隻胳臂猛然向後一縮。

肘尖正撞在後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隻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

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

等風波過後,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

首座也可以,坐上去並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並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謙讓。

3

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盛行,其原因有二。

第一,

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有把握

假如主人宣佈,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大概場面是大家爭先恐後入座,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

第二,所讓者只是圖個虛榮,本來無關痛癢。

凡半徑都是一般長(假如是圓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

假如明文規定,凡坐過首席的人。在升職加薪或者資歷任選方面的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

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站售票處,如果沒有木製的長柵欄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的!

因此我發現了一般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於人無利,於己無損;

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於己有利,於人無損

你的人生,輸在了謙讓

4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不如。

一隻梨雖然微不足道,但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孩子。

其重要性或者並不下於一個成年人對於一部蘋果手機、一件名牌。

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

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

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發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

可惜並未發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並不多見

你的人生,輸在了謙讓

謙讓作為一種儀式,並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

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後照例地推辭三回終於勉為其難了。

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後再登報頭條,表示謙讓和感謝之類的好得多。

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也許對於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也不知不覺地舉行起謙讓的儀式。

可惜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尚短。

潛移默化尚未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我心裡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