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組織審查,多次串供,訂立攻守同盟……他上演退休前的瘋狂

2017年4月19日,對於剛過完60歲生日的贛南醫學院黨委書記黃林邦來說,是個永遠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他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政治生涯戛然而止。

黃林邦的人生如同坐過山車一樣,此前,他是同事眼中的人生贏家,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之後,他輸掉了人生,輸掉了家庭,輸掉了自由……

2017年8月29日,江西省紀委網站公佈消息稱,黃林邦嚴重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生活紀律,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並收受鉅額財物,涉嫌受賄犯罪。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經省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並報省委批准,決定給予黃林邦開除黨籍處分;由省監察廳報省政府批准,給予其開除公職處分;收繳其違紀所得;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對抗組織審查,多次串供,訂立攻守同盟……他上演退休前的瘋狂

圖為黃林邦在接受組織審查。(資料圖片)

對抗組織審查,多次串供,訂立攻守同盟

黃林邦夥同親屬、下屬、不法商人四處打聽組織調查動向,提前採取“應對”措施;請專業人士對妻子進行心理輔導。

2016年2月中旬,江西省紀委對黃林邦進行函詢。而此時省委巡視組正在贛南醫學院進行巡視。“黃林邦沒有選擇主動向組織說明問題。而是心存僥倖,在組織函詢時擔心事情敗露,一門心思想法遮掩,處心積慮掩蓋問題。”辦案人員介紹。

同年3月,黃林邦還將函詢內容給妻子曾某某和妻妹曾某等閱看,並做好頑抗到底的準備。他明白,函詢中提到的問題巡視組必定會去了解,所以他要求親屬和利害關係人對有關賬目進行處理,並開始著手處置某公司老闆贈送的位於海南的一處房產。

據辦案人員介紹,同年7月,黃林邦夥同其親屬、下屬、不法商人四處打聽組織調查動向,提前採取“應對”措施。為防止出現紕漏,黃林邦甚至還曾請人對妻子曾某某進行心理輔導,以緩解和改善其極度焦慮的心理。

當年9月,黃林邦得知自己的線索移交到省紀委和省委組織部後,他意識到可能馬上要進入實質性的調查階段。他再次要求大家做好經濟往來的賬目,經得起“檢查”。同時,他還指揮妻妹曾某和商人潘某拿錢找關係來幫助自己“過關”。

對於贓款的處理,黃林邦也想好了對策,或存在絕對可靠、絕對可控的非親屬或者遠親的賬戶,或將現金用乾燥防潮的材料包裹後用密封的容器裝好儲藏起來,或進行投資。

就這樣,黃林邦在省委巡視和省紀委調查期間,暗地裡糾集親屬、下屬、不法商人反覆串供,訂立守同盟。

黃林邦案發前的所作所為,嚴重背棄了理想信念,喪失了黨性原則,面對組織的善意提醒和調查,黃林邦不僅沒有幡然悔悟、懸崖勒馬,反而心存僥倖、負隅頑抗,站到了黨和人民的對立面。

事實再一次證明,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黃林邦卑劣的伎倆被擊破,最終在組織的教育和鐵的事實、證據面前,不得不低下頭,逐步交代了自己的違紀違法問題。

從吃吃喝喝開始一步步走上歧路

在同事眼中,黃林邦是一名“專家型”領導;在學生心中,他是一名優秀的導師。然而,他的思想防線在不法商人的“投其所好、溫情送暖”中喪失殆盡,一頭鑽進了商人們提供的金山銀山和溫柔鄉,被一包茶葉、一次泡腳、一趟旅遊帶上嚴重違紀違法的道路。

1957年4月,黃林邦出生於贛州市崇義縣一個農民家庭,兄弟姐妹多,家裡經濟困難。為改變現狀,黃林邦先通過自學成為赤腳醫生,後又經刻苦努力考上贛南醫學院,197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留校後,他立志做一名好老師,教書育人;也想當一名好醫生,治病救人。”辦案人員介紹說,但隨著職務的提升,他漸漸地淡化了理想信念和放棄了人生追求。

改變從他第一次收受別人的好處開始。1997年10月,已是處級幹部的黃林邦負責學校實驗室建設,為能更好地得到黃林邦在以後工程建設中的“照顧”,承包商王某送給黃林邦3萬元好處費。

“當時心情非常複雜,既驚又慌,也有喜。但我還是暗暗警告自己,再也不幹這種事了。”黃林邦在懺悔書中說。

假如黃林邦能就此收手,就不會越陷越深。可是,這假設在世上根本不存在。

2007年,黃林邦作為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牽頭負責學院全面工作兩年。“因為他沒有如願接任院黨委書記,心中對組織產生怨氣,他認為理想信念、公平正義、法紀道德,不過是騙人的謊言,只有社會關係和金錢才會讓他有出頭之日。”辦案人員介紹。

共產黨員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容易屈服於金錢、美色,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些不法商人見狀,紛紛向他伸出橄欖枝。從吃吃飯喝喝酒,到唱唱歌跳跳舞,他的思想防線和紀律底線在不法商人“投其所好、溫情送暖”中喪失殆盡,一頭鑽進商人提供的金山銀山和溫柔鄉,在一包茶葉、一次泡腳、一趟旅遊腐蝕下,慾望不斷膨脹。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認識上的偏差、心理上的失衡,加劇了黃林邦內心深處隱藏著的對金錢的渴望。而貪慾閘門一旦打開,就會像洪水般一發不可收拾,黃林邦本就存在漏洞的思想堤壩,在洪水面前終究難逃坍塌的命運。

“一開始我認為與商人的交往是禮尚往來,但慢慢地超出了禮尚往來的範疇,我也就默認了。最終缺乏抵禦這種病毒的免疫力。”在懺悔書中,黃林邦這樣剖析自己。

搞“小圈子”,嚴重汙染學院政治生態

黃林邦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相互交織,為了謀取利益,在贛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搞“小圈子”,培植私人勢力,違規選拔任用幹部,嚴重破壞黨內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所有黨的紀律和規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而黃林邦作為入黨30年的老黨員,卻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把在贛南醫學院長期擔任領導的經歷,當作其經營“小圈子”的政治資本,把在黨領導下的部門和單位當作自己培植私人勢力的平臺。

“他利用職權將自己的學生、老鄉等親信提拔或調整至重要崗位,形成以其為中心的‘小圈子’,尤其是在幹部人事調整中拉幫結派,相互幫襯,拉票吹捧,在校內外造成不良影響。”辦案人員介紹說,如在贛南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形成了以贛州某縣籍貫幹部職工為主的“小圈子”,在領導崗位的提拔選任上,對非圈內的成員進行排擠打壓,嚴重挫傷了幹部的積極性。

不僅如此,黃林邦在基建、藥械採購等關鍵崗位上培植私人勢力,越過各級分管領導直接指揮他們為特定關係人謀利,並要求他們直接向自己彙報有關工作,使得這些幹部變成了黃林邦謀取私利的“代言人”和“白手套”。

“黃林邦在崗位調整、提拔使用上挾私報復,把不聽‘招呼’、提出不同意見的幹部當成‘眼中釘’,以此虛化監督、規避監督、拒絕監督,甚至對抗監督。”辦案人員說。

正因此,造成贛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好人主義”盛行,部分幹部不敢批評、不敢提意見,不敢負責、不願負責,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

在黃林邦影響下,醫藥供應商在銷售產品時不比質量比關係,不比價格比人脈,質量好價格低的產品進不來,高價的關係戶產品卻大行其道,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競爭嚴重。

黃林邦還安排其親屬、特定關係人等在贛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承接藥品、耗材、器械、設備等業務,這些不法商人仗著黃林邦的權勢,將藥品、設備等大幅加價向醫院銷售,部分設備採購價均高於市場價。

上樑不正下樑歪。部分幹部職工受此影響,形成了“利益至上”的不良風氣。贛南醫學院及其三個附屬醫院有多名班子成員收受藥企老闆財物;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院長邱悅群及藥劑科原科長鍾星明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涉案金額巨大。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我的這些行為破壞了單位政治生態,形成了任人唯親的人身依附關係。是我讓單位的風氣變壞、人心搞亂、事業搞砸,正氣樹不起來,歪風邪氣盛行。我不但自己變質變壞了,還影響到周圍的人,我是贛南醫學院的罪人啊!”黃林邦的懺悔似乎晚了些。

家風敗壞,上演家族式腐敗

“只要找黃林邦親屬就能辦成事”已成為贛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公開的秘密;在附屬醫院辦理業務時,其親屬對醫護人員甚至院領導頤指氣使,稍有不滿便惡語相加。

家風敗壞,是黃林邦走上嚴重違紀違法道路的重要原因。

黃林邦不僅不制止其親屬的腐敗行為,反而鼓動他們以權謀私,並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全面插手贛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人事安排、工程項目和藥品、耗材,器械、設備採購,他的妻子不僅自己收錢收物,還通過黃林邦插手人事安排,擅權干政;他的妻弟、妻妹等親屬在自身謀取鉅額利益的同時還利用其影響力為其他不法商人謀利,成為權錢交易的掮客。

“兄弟姐妹來找我‘幫忙’,我不好意思推託,如果他們的日子過得好,我就不用在經濟上支持他們,就不會拖累我們。”黃林邦在個人剖析中說。

“就是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下,黃林邦的妻子、妻妹、妻弟等人紛紛想盡辦法斂財。”辦案人員介紹,2006年初,黃林邦妻妹、妻弟為拓展其在附屬醫院的藥品配送及銷售業務等,多次直接或通過曾某某找黃林邦打招呼。

為感謝黃林邦的幫助,妻妹曾某先後多次送給黃林邦錢物。

除了妻妹曾某,黃林邦的兩個妻弟也都紛紛利用黃林邦的影響力斂財,並多次向黃林邦表達“謝意”,不斷向其輸送利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物質化、利益化,家風徹底敗壞。

“只要找黃林邦親屬就能辦成事”,這已成為贛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公開的秘密。在附屬醫院辦理業務時,其親屬對醫護人員甚至院領導頤指氣使,稍有不滿便惡語相加,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事實證明家風敗壞,既害了黃林邦自己,也害了其親屬,最終他們都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正如黃林邦在懺悔書中寫的那樣:“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謹記這兩個字,‘心意’。心,就是他用了心,要拉攏我下水;意,就意味著將來讓我給他提供更多的為賺取利益的服務。我就是被這樣一點點‘心意’拉下水的。”

黃林邦嚴重違紀違法事實,給我們每一名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敲響了警鐘,紀律法律面前沒有例外。

黃林邦忘卻初心,貪婪讓他自毀家庭,等待他的將是鐵窗生涯。(記者 王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