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世人熟知的盛世大唐卻是歷史宮廷政變最多的朝代!

縱覽中國帝史,儘管皇帝這一職位集榮耀和權力於一身,但並不輕鬆,既要防外族人、外姓人,更要防身邊人、本家人,所以就有了劉邦、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事發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皇帝即位之初即對兄弟侄兒輕則流放邊窮地區,重則手足相殘以消隱患,目的只有一個:維護自己及兒孫的皇位不受侵害!歷史上宮廷政變數不勝數,但是締造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強大的唐帝國卻是歷史上發生宮廷流血事件最多的朝代......

一、唐朝“玄武門之變”

你知道嗎?世人熟知的盛世大唐卻是歷史宮廷政變最多的朝代!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庚申日(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恭、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君綽等人的協助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最終被亂軍殺死。李世民隨即派心腹尉遲恭帶甲入宮報告李淵,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將他們處決,特派我來保駕。李淵聽後驚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祖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並頒詔書將所有軍政事務交由太子處理。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時年29歲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淵為太上皇。

二、唐朝“神龍革命”

你知道嗎?世人熟知的盛世大唐卻是歷史宮廷政變最多的朝代!

劇照

天授元年(690年)重陽節,67歲高齡的武則天正式實現她的女皇夢,自號“聖神皇帝”,以十一月為歲首改旗幟尚赤,建立大周王朝。唐朝皇帝睿宗李旦降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為皇太孫。武則天改唐為周後,立即啟用武氏子侄為宰相、為將軍,臣下有功者也賜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賦,改文水縣為武興縣。顯然,她想傳為於武氏子孫。當時,武則天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於是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作為一個堅定的李氏支持者,勸說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為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為自己免禍。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將廬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陽,氣死一心想當皇嗣的武承嗣。武則天晚年,得益於女兒太平公主介紹的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倆悉心侍奉,授之於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親信的人。文武大臣深為二張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經過一段時間的周密籌備後,宰相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和左威衛將軍發動軍事兵變,並與太子一起斬關而入,來到了武則天的寢宮,殺死了二張兄弟。病榻上的武則天被迫遜位,唐中宗李顯復位,李唐政權再度重建。正月二十五日,武則天被迫離開她坐了15年帝位的皇宮,遷居到洛陽宮城西南的上陽宮。十一月初二,82歲的武則天淒冷死在上陽宮仙居殿。臨終遺言: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歸葬乾陵。中宗復國號唐,沿用武則天“神龍”年號不改,該事件因此史稱“神龍革命”。而曾與政變的張柬之、崔玄偉、桓彥範、敬暉、袁怒己等五人,在唐朝復辟後都被封王,故歷史上把這次事件又稱作“五王政變”。

三、唐朝“唐隆政變”

你知道嗎?世人熟知的盛世大唐卻是歷史宮廷政變最多的朝代!

劇照

唐隆政變,又稱“唐隆之變”,發生在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龍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當時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的一場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后、安樂公主,並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這次政變的後果是,即位不足一個月的唐少帝李重茂退位,李旦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唐中宗以神龍革命復辟後,對與其共患難的妻子韋后十分縱容,導致朝政大權逐漸被韋后一族掌握。中宗七女安樂公主利用中宗墨敕納賄賣官,甚至要開創“皇太女”的先例。武三思在韋后和昭容上官婉兒的幫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他們沆瀣一氣,大肆打壓張柬之等神龍革命的功臣勢力。神龍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殺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軍倒戈,最終兵敗被殺。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韋后、安樂公主假手馬秦客、楊均在中宗最愛吃的餡餅內放入毒藥,將其毒殺。韋后意欲臨朝攝政,她扶16歲的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並將領南北衙禁衛軍交與韋家子弟統領,密謀清除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其獨攬大權之心昭然若揭。在這危急關頭,李旦三子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發動早已串通好的“萬騎兵”,突襲後宮,殺死韋后、安樂公主、武延秀等。經過這次政變,韋氏集團被全部消滅,武氏集團也剩寥寥無幾。最終,有太平公主出面收拾局面,逼少帝李重茂退位,扶持唐睿宗李旦再登皇位。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禪位於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先天二年(713年)六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之間的矛盾陡增並出現白熱化,雙方都在聚集力量,伺機發動軍事政變。但還是李隆基先發制人,迅速撲滅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黨羽勢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至此,自中宗朝以來朝局多年混亂的局面得以終結,由唐玄宗李隆基開啟了唐朝中興的“開元盛世”時代!

四、唐朝“甘露政變”

你知道嗎?世人熟知的盛世大唐卻是歷史宮廷政變最多的朝代!

劇照

中唐時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來爭權奪利的玩物,稍不愜意,就可以廢舊立新。唐敬宗李湛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殺掉,李湛的弟弟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的擁立下當上了皇帝,是為唐文宗。文宗是唐朝中後期有所作為的皇帝之一,他看不慣宦官的胡作非為,一心想剷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而“甘露政變”就是由他發動的,旨在懲治宦官,奪回權力的一次政變,但可惜是安排欠周密而以失敗而告終。

大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有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復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了了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的黨徒禁衛軍將軍韓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仇士良產生了懷疑。這時,一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仇士良等見裡面埋伏了許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將文宗推入軟轎抬著就走。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李訓見計謀敗露,化裝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揮神禁軍大加搜捕,屠殺了朝官1千多人,並於終南山追殺了李訓。鄭注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事變以後,文宗就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由宦官集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悉,自嘆受制於家奴,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君。不久,文宗李昂含恨而死。

上述四次宮廷流血事件都發生在唐朝,加上文中提到的太子李重俊反對韋后亂政而發動的兵變,多達五場,而前四場集中在唐朝開國後百年之內,我們不得不驚呼:唐朝宮廷政變何其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