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章簡介

中國印章簡介

“印者,信也。”從它問世起,就是作為一種憑證的工具。印章又別稱為記、圖書、寶、關防等。甲骨文、金文都曾有過“印”字。但古代使用印章,並不像我們現在那樣蘸上印色,捺在紙上。古時人們封存物體或遞送物件,如果單用繩子扎住,就難防被別人拆動,所以在繩結上封一塊泥,把印章蓋在泥塊上,別人就不能拆動它。這種封物的泥塊,叫“封泥”。這可說是古代印章的最主要用途。從秦始皇起,將皇帝之印稱為璽,臣下之印稱為印。將印章蘸上印色蓋在絹面或紙面,那是中世紀的事,直到南北朝時才開始通竹。據考證,璽印大約始自東周,代代相承,未曾間斷,完其發展,可分4期:

中國印章簡介

1、散製作期:傳世的出土古璽印最早為戰國時代的製作,印體有大小、方圓、一二三層之分,頂端作小鼻紐者最多,印文有三晉、齊、楚等國古文,佈局疏朗,錯落有致。

2、形制同一期:秦漢魏晉皆有統一印製,南北朝因之。皇帝專用玉質,稱璽,餘者用銅,稱印。這段時間之印章有大小、方圓等形式,印體日漸厚重,以鼻紐、龜紐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陰文小篆,有界格,兩漢魏晉的人印篆書方圓俱備,被作為典範,稱為謬篆。此外有鳥蟲書及與其相類之文字,印文外加裝飾及有形印皆為東漢所常見。南北朝印章繼承魏晉之作,饒有古趣。

中國印章簡介

3、發展變化期:隋唐以後印體增大,鼻紐變成小長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寬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陽文,由細筆微曲之唐篆為九疊篆,還有以西晉文、蒙文、滿文和滿漢篆書合文入印者,印邊日漸增闊,佈局日趨豐滿,筆劃與空白日趨均勻。

4、繼往開來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銅質印章。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鐫刻,他們皆以秦漢六朝古印為宗,創造出個人風格,如明文彭,清浙徽派諸家,晚清趙之謙、吳昌碩都是名聲顯赫的大家,他們不僅為中國璽印的歷史寫下了燦爛的篇章,也對東方鄰國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中國印章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