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简介

中国印章简介

“印者,信也。”从它问世起,就是作为一种凭证的工具。印章又别称为记、图书、宝、关防等。甲骨文、金文都曾有过“印”字。但古代使用印章,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蘸上印色,捺在纸上。古时人们封存物体或递送物件,如果单用绳子扎住,就难防被别人拆动,所以在绳结上封一块泥,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拆动它。这种封物的泥块,叫“封泥”。这可说是古代印章的最主要用途。从秦始皇起,将皇帝之印称为玺,臣下之印称为印。将印章蘸上印色盖在绢面或纸面,那是中世纪的事,直到南北朝时才开始通竹。据考证,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完其发展,可分4期:

中国印章简介

1、散制作期:传世的出土古玺印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三晋、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

2、形制同一期:秦汉魏晋皆有统一印制,南北朝因之。皇帝专用玉质,称玺,余者用铜,称印。这段时间之印章有大小、方圆等形式,印体日渐厚重,以鼻纽、龟纽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阴文小篆,有界格,两汉魏晋的人印篆书方圆俱备,被作为典范,称为谬篆。此外有鸟虫书及与其相类之文字,印文外加装饰及有形印皆为东汉所常见。南北朝印章继承魏晋之作,饶有古趣。

中国印章简介

3、发展变化期:隋唐以后印体增大,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阳文,由细笔微曲之唐篆为九叠篆,还有以西晋文、蒙文、满文和满汉篆书合文入印者,印边日渐增阔,布局日趋丰满,笔划与空白日趋均匀。

4、继往开来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铜质印章。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镌刻,他们皆以秦汉六朝古印为宗,创造出个人风格,如明文彭,清浙徽派诸家,晚清赵之谦、吴昌硕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他们不仅为中国玺印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也对东方邻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中国印章简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