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天地大儒」,國人的百世之師!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即萬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漢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之一,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並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華的“天地大儒”,國人的百世之師!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晚年隱居於形狀如頑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以《讀通鑑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王夫之一生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堅決反對程朱理學,自謂:“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表明了他凜然大義的崇高氣節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感。著作經後人編為《船山全書》。

中華的“天地大儒”,國人的百世之師!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哲學成就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有七點:

首先、反禁慾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慾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提出了批評。

其次、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與《宋論》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點。

其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

其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王夫之說,“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聲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聰必歷於聲而始辨,明必擇於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豈驀然有聞,瞥然有見,心不待思,洞洞輝輝,如螢乍曜之得為生知哉?果爾,則天下之生知,無若禽獸。”(《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說,憑藉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識是後天獲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其五、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王夫之認為,真知識一定是名與實的統一“知實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實,皆不知也。”對於概念能否如實地模寫現實,邏輯思維能否把握宇宙發展法則,這是認識論上的大問題,老子講“無名”,莊子講“坐忘”,禪宗講“無念”,共同之處都在於認為名言、概念不足以表達變化之道,只有破除一切名相,才能達到與本體合一。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說人能夠進行正確的思維。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個過程,既不可執著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運動看作是剎那生滅,不留痕跡。

其六、理勢合一的歷史觀。王夫之提出“理勢合一”,並在其著作《讀通鑑論》對前人所提出的“復古論歷史觀”、“循環論歷史觀”等歷史形式進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王夫之在其《四書訓義》一書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同時,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動的,人可以主動地權衡和取捨。他說:“生之初,人未有權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後,人既有權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中華的“天地大儒”,國人的百世之師!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文學成就

王夫之對於作文作詩,認為要帶有感情,不能無病呻吟。

情感是王夫之於詩歌的基本要求。詩歌創作經由唐詩的巔峰狀態發展至宋明以來,多有偏頗之處。在王夫之看來,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情感為其主要特徵,不能以學理來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體或學問來代替詩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評高適《自酮北歸》)。“陶冶性情,別有風旨,不可以典冊、簡牘、訓詁之學與焉也”。“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盡有天德、王道、事功、節義、禮樂、文章,卻分派與《易》、《書》、《禮》、《春秋》去,彼不能代《詩》而言性情,《詩》亦不能代彼也。決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輝;風雅罪魁,非杜其誰耶?”王夫之對於模糊詩歌與史書的“詩史”類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詩評選》中尤為可見。

中華的“天地大儒”,國人的百世之師!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史學成就

王夫之的史學觀

首先、歸納法。王夫之論史善於分析眾多史實,並加以歸納,從而得出富有啟發性的結論。如他歸納唐朝滅亡的原因為“唐之亡,亡於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員人心渙散,各自為政,不能團結起來共同為中央效力。

其次、比較法。王夫之運用這一方法,縱論古今歷史變遷、人物沉浮,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得出了許多富有新意的結論。如前人對秦、隋滅亡進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較,而王夫之通過比較,指明秦、隋亡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其三、歷史主義的方法。王夫之論史,氣勢恢弘,雖於上下千餘年中自由出入,但從不任意評說,王夫之論史充分考慮歷史背景,不執一慨而論。如論西域時,他認為漢和唐歷史背景不同,導致西域地位在這兩個朝代的差異。

中華的“天地大儒”,國人的百世之師!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人物評價

清代學者劉獻廷稱:王夫之學無所不窺,於《六經》皆有說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此一線。

曾國藩在《王船山遺書》中作序評:獨先生深閟固藏,追焉無與。

譚嗣同在《論六藝絕句》評價王夫之: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章太炎稱道:當清之季,卓然能興起頑懦,以成光復之績者,獨賴而農一家而已。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後評介道:船山學說為民族光復之源,近代倡義諸公,皆聞風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於斯。

中華的“天地大儒”,國人的百世之師!五百年來,真通天人之故者

“春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