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學大師陶浚宣,書法就像刻出來的碑文

清代碑學大師陶浚宣,書法就像刻出來的碑文

陶睿宣(1847~1915)紹興人,擅書法,亦工畫人物。

陶浚宣(1847~1915)紹興人,擅書法,亦工畫人物。原名祖望,字文衝,號心雲,別號東湖居士,又號稷山居士,紹興陶堰人。清末著名書法家。清光緒二年(1876)舉人。曾任職廣雅書局,精版本目錄學,工書法,宗六朝,筆力峻厚,有《稷山樓詩文》陶浚宣系東晉陶淵明第45代孫,同治丁卯並補行甲子科副榜,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舉人,丁丑考取覺羅漢教習,以知縣用。丙戌會試,挑取朕錄方略館,議敘同知,升用知府,遞升道員,加三品銜,賞戴花翎。後應聘赴廣東廣雅書院、湖北志書局任職,在福建漳州開過煤礦,在邑東白米堰設絲廠,皆喪其財。

清代碑學大師陶浚宣,書法就像刻出來的碑文

這把摺扇是光緒年間贈與沈曾植的。

陶工書法,上自秦漢,下迄六朝,無所不學。每臨一碑,輒至數千百遍。其臨池之勤,從小起無一日間斷,至暮年仍不輟寒暑。筆力雄勁,筆法壯麗,一時求其書者絡繹不絕。翁同龢深服其書法,派人持手書相邀,信內申明:“免去官禮,彼此輕衣小帽相見。”梁啟超對其魏書大為推重。蘇州寒山寺“寒山拾得”碑刻為其手跡,至今仍為遊人所欣賞。長江上游宜昌口崖壁上所書“柏彎”兩字,每字大如桌面,筆勢蒼勁。瀋陽故宮內所懸字畫亦有其手書題詞。清“光緒通寶”銀元、角子、銅元的模字皆為其手筆。 在廣東時接觸不少華僑和革命志士,畢生同情革命。聞秋瑾被害,義憤填膺,寫下萬言奏摺,力辯秋瑾無罪,手稿今存浙江圖書館。

清代碑學大師陶浚宣,書法就像刻出來的碑文

現在傳世的陶濬宣碑體墨跡來看,其大字作品多點畫勁挺,並無斑駁的意味。陶濬宣的作品主要就是這些具有濃厚魏碑風格的楷書作品。這些作品結字平闊而寬綽,注重橫向的取勢,融入了篆隸筆意。從墨跡本上看,這類作品點畫勁挺,墨色濃厚。

陶濬宣生活在中國晚清曠古未有的大變局年間,其一生言行與藝術實踐追隨甚至引領了那個時代的節拍。作為傳統士紳,承繼江南士大夫文化的歷史慣性,社會要求他們要有比較高的文化修養:詩書琴畫、文物鑑賞等。而在開維新風氣之先的廣東等地的見聞,進一步影響了他趨新、經世的意識。如果說陶濬宣經營的東湖是古典的江南傳統,那麼,他魏體書法是趨變的古越天性。而他對書法的審美取向,正反映了一時代對碑學的思考與實踐。縱然他當時的影響廣泛,不過隨著碑學審美體系的逐漸建立和完善,他許多積極的嘗試與探求竟然未引起學術界應有的重視。毛澤東有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碑學“新天”已成,“壯士”功勞在前,我們還是不能忘懷的。

清代碑學大師陶浚宣,書法就像刻出來的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