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自然與無我 二

凡夫做事,有時是合情但未必合理,有時是合理又未必合情,能合情合理又合法當然最好。就像一個家庭,光講道理,不名為家庭。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就看你有沒有找到。古人講:“賢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側。”就看你把自己擺在什麼位置。如果你既不是“賢者”,也不是“能者”“智者”,甚至連平常的“工者”都稱不上,那你把自己擺在哪裡呢?實際這四“者”都可以做我們的老師。

有時我想,自己一無是處,哪一“者”都掛靠不上。為什麼古人把人分得這麼清?因為古人

敢於面對自己。只有面對自己,剖析自己,才可能看清自己。現在的人不敢面對自己,都是看得清別人,看不清自己。實際上看不清自己,也不可能真正看清別人。

人被別人欺騙很難,往往都是自己欺騙自己。“果”都是自己造作的,好果是自己造作的,壞果也是自己造作的。因為智慧沒有開,原以為會種個好果的因,結果恰恰種了個惡果的因。

為什麼我們做人做事常會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呢?就是因為看不清結果,不敢承擔事情的結果。當一個人太在意結果時,就會舉棋不定;不太在意結果時,就比較輕鬆。當一個人完全為自己考慮時,眼前的一切都看不清楚。

為什麼有的人做事那麼輕鬆、大膽?根本原因就是不是為自己,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當一個人大公無私時,他的眼睛就看得很遠。因此古人講:“一個人大公無私到極點就是自私自利,一個人自私自利到極點就是大公無私。”但很少有人能領悟到這一點。我們內在的境界之所以上不去,就是私心所致。

人有私心本來很正常,但問題是,我們的私心滿足一次就膨脹一次,而且沒有止境,永遠都滿足不了。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去滿足它,要適可而止。如果真能滿足,就犧牲一次,滿足它一次也值得,問題是它是個無底洞。

人每輪迴一次,就把這一世所有的信息都儲存進阿賴耶識。因此我們生生世世的記憶都儲存在阿賴耶識裡。所以說阿賴耶識是一個萬能的寶藏。要想修行,就必須把它打開,然後進行篩選。

打不開阿賴耶識,就無法看清自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頭腦。當你把它打開時,會發現裡面真的是豐富多彩,什麼都有。但是,當你發現許多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時,你也無法抗拒。這也就是很多人學佛到一定層次,無法面對自己,甚至想自殺的原因。我就碰到好幾個這樣的人。

出現這種心態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厭世,覺得人活著沒什麼意思,無非就是吃喝穿戴、功名利祿;還有一個是真實的感受,看到八識田中的東西那麼多,不敢相信自己就是八識田中的那個樣子,無法面對自己。

如果讀過佛教的《禪觀正脈》這本書,對自己的身體就會有一個新的看法。白骨觀就是以此為依據的修行方法,觀想一個人皮包著筋骨……

有時我一想白骨觀這套程序,就會不願意洗臉,不願意刷牙,不想管這個身體了。你再怎麼用心保護它,百年之內它都會消失。每天洗臉、裝扮、照鏡子要費好多時間,一天之中很多心思都用在身體上。以前我不留鬍子,每天都要刮臉;留了鬍子以後,一個月修剪一次,簡單多了。天天吃飯都是為了這個身體,也不覺得厭煩,碰到一點事情就厭煩了,就不願意做了。

實際上人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即便是小鳥,每天也要覓食,築巢,哺育後代,躲避天敵,何況人呢!自然界沒有法律保護弱小,無法避免弱肉強食。但人類社會有法律,可以避免。禪修 心理學 宇宙 吸引力法則 冥想 靈脩 打坐 佛學 國學 哲學

本文節選於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著作《降伏其心》

順其自然與無我 二

東華禪寺萬行大和尚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千萬餘字著述、17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000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