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裡,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裡面,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能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呢?但我們有時候也和猴子一樣,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為了得到職務而奴顏媚骨,失去了尊嚴;為了得到金錢而勞神傷身,失去了健康;為了成就事業而無暇顧家,失去了親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與失是人生不能迴避的輪迴定律。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沒有結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童話創作。當安徒生到了暮年,回憶自己人生得失的時候,他說:“我為童話付出了一筆巨大的、無法估量的代價,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為了得到事業上的輝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擁有的愛情,失去了家庭的溫馨,失去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不可否認,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卻獲得了創作的快樂。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得與失,是一種心態。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貪得無厭;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壞事。“塞翁失馬”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得與失的轉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傳說,戰國時有一位名叫塞翁的老人,他養了許多馬。有一天,塞翁丟了一匹老馬,鄰居們紛紛對此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然:“丟了馬,看起來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不會是件好事情呢?”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這次,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他的兒子喜不自禁,天天騎著駿馬去兜風,沒想到有一天摔傷了一條腿,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話:“誰知道它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徵去當兵了,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他們父子因此躲過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世代相傳,漸漸地變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得到”與“失去”都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得到了一些會失去更多,失去了一些也可能得到更多。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在對待得與失的時候,人們有這樣幾種態度。一種是得到了高興,失去了生氣,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態度。一種是失去了生氣,得到了也不安心。這種人活得最累,因為他們沒得到時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會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有一位商業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嘆:5年前,我窮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飯,但胃口卻很好;穿的是很不結實的劣質衣服,但衣服裡面的身子卻很結實;喝的是淡而無味的白水,但卻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簡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時雖然窮得要命,但我也快樂得要命。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當時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錢的話,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於是我就拼命地掙錢,終於掙到了很多很多的錢,結果呢?我現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飯菜,但卻沒有一點食慾;穿的是光鮮的名牌衣服,但衣服裡面的身子卻很虛弱;喝的是高檔飲料,但卻寡然無味;住的是豪華別墅,心裡卻很不放心;睡的是軟綿綿的席夢思床,但卻夜不能寐……得到了財富卻失去了快樂,真是得不償失啊!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還有一種態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氣的態度對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對於別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紅、不妒忌,借別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動力;對於別人之失,不旁觀、不譏諷、不消極,借別人之失,取教訓,振精神,創未來。這才是對待得失的正確態度。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唐朝有一個督運官,功不顯,名不著。他在一次監督運糧船隊時,遭遇不測,翻了船,糧食損失頗多。巡撫在考核他時說:“監運糧食受損,成績中下。”督運官聽後一句話也沒說,從容地笑著退了出來。巡撫頗欣賞他的氣度和修養,把他叫回來重新評估道:“損失糧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績中中。”督運官仍然沒有半句慚愧或辯解開脫之類的話。巡撫深為他的坦蕩胸懷所感動,最後評價他說:“寵辱不驚,遇事從容,成績中上。”這就是在得失面前“寵辱不驚”的姿態。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一個嬰兒剛出生就夭折了。一個老人壽終正寢了。一箇中年人暴亡了。他們的靈魂在去天國的途中相遇,彼此訴說起了自己的不幸。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嬰兒對老人說:“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這麼久,而我卻等於沒活過。我失去了整整一輩子。”老人回答:“你幾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談不上失去。誰受生命的賜予最多,死時失去的也最多。長壽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來:“有誰比我慘!你們一個無所謂活不活,一個已經活夠了,我卻死在正當年,把生命曾經賜予的和將要賜予的都失去了。”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他們正談論著,不覺已到了天國門前。這時,一個聲音在頭頂響起:“眾生啊,那已經逝去的和未曾到來的都不屬於你們。你們有什麼可失去的呢?”三個靈魂齊聲喊道:“主啊,難道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最不幸的人嗎?”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個,你們全是,因為你們全都自以為所失最多。誰受這個念頭折磨,誰就真正是最不幸的人。”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的確,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不在於世俗的標準,而在於自身的評判。如果患得患失,即使得到再多,也會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快樂。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