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熊體育爲什麼要做體育產業智庫和培訓?

懶熊智庫的前身是懶熊研究院,去年大家看到的《2016體育創業白皮書》、《新三板體育公司報告》都出自這裡。

今年,懶熊研究院正式升級為懶熊智庫,它不僅承接了研究院的任務,還將負責懶熊體育的培訓業務。

為什麼要做體育產業智庫和培訓產品?從懶熊體育自身考慮,答案顯而易見。產品邏輯上,者是內容板塊的自然延展,同時在商業上,這種延展的合理性與商業成功,也是諸多知名機構的發展經歷驗證過的。

懒熊体育为什么要做体育产业智库和培训?

如果從行業出發,這兩個產品可以做出什麼貢獻,卻是個值得多說兩句的問題。

關於“中國體育產業”這個詞,很多人包括我在內,並不太認同這個表達,原因倒不是“事業VS產業”的說法。是因為任何一個產業都是建立在完整健全的工業體系之上,汽車、電影、音樂莫不如此。

工業體系之所以得以組建與運轉,除了資源的齊備——錢、人、政策、市場等等,方法論和標準才是核心元素,是它們黏結了資源要素。它意味著任何的資本、人才、政策只要按著這些方法論和標準都能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而要做大或者領先在於去正確的更改了這些方法論或者標準。

在商業層面,中國體育正是缺少這種方法論和標準。

據說今年的CBA全明星賽不錯,但如果把舉辦城市換成僅距半個小時高鐵路程的天津,便肯定不是一個水準。隔著14個小時航程的美國NBA在中國辦比賽,如果拋開工作人員的投入程度等客觀限制,比賽體驗的還原度很高。為什麼?原因就在那些刻在組織人員腦袋裡的那本執行手冊上的內容——那套驅使他們現場信號總控設備與球場地板要從美國成噸空援、規定了拉拉隊要有行為準則與記者的採訪流程細節……的方法論和標準。

甚至你也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來理解,在一個成熟工業體系中,資本、人、資源都是為這些方法論與標準服務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方法和標準以及能力能不能撐得起來。

舉個例子,大年初一上映的《乘風破浪》實際拍攝時間為80多天,殺青到上映40多天,考慮到電影的質量,這是一個極為高效和牛逼的過程。而實現這個過程(不做詳述)的核心是一套昂貴的設備和一套高效的流程管理機制(這套設備的發揮也依賴流程)。這部片子耗資一個多億人民幣,對於這樣主題的片子算是昂貴,很多錢應該是為這個魔鬼的流程買了單。但我想,對於投資人來講,他們是樂於為這樣的方法論和流程買單的。

對比中國電影與中國體育,需要填充內容都還處在培育階段,但都不缺錢。差別在於,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已經開始,並且越來越好,中國體育的工業化還沒有起步。

繞了一大圈,回到懶熊智庫與培訓能為這個行業做點什麼上邊。總結歸納體育工業所需要的方法論與標準,並使得它們得到最有效率的傳播,是我們的初衷和未來要做的。

懒熊体育为什么要做体育产业智库和培训?

過去一年,懶熊出爐三份報告,主題基本都是跟資本相關,可以說是投資方法論的體現,映襯著過去兩年體育行業主角是資本的情況。未來,在資本已經不是問題的情況下,懶熊智庫與培訓將會更多關注體育每個細分領域——產品、服務、IP在實操層面的方法、規律、標準,以求主推這個行業的發展。

2017年,懶熊體育產業智庫會規劃三到四本報告,至少六次懶熊體育創業課也在規劃之中,而在三月份開始的清華大學體育產業高管課程,懶熊體育也受邀參與了部分課程的授課與實施。

最後,我們懶熊智庫要做個廣告,2017年,懶熊體育創業課會走出北京,去到更多的城市,有意向合作的機構可以與懶熊體育聯繫。

同時,懶熊智庫也期待著在商業案例上同有些業績的公司進行合作。當然,支撐這些工作完成的是人才,有對懶熊體育產業智庫與培訓課程工作感興趣的,請將簡歷發至[email protected],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懒熊体育为什么要做体育产业智库和培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