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在我國粉末冶金科技領域,有一位逐漸被遺忘的湖南籍專家,身為北京鋼鐵學院的學科帶頭人曾經活躍在國際粉末冶金界。

在這所中國鋼鐵冶金界的最高學府,他作為國內粉末冶金學科的開拓者之一,雖然沒有當選為中科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但也無愧於一生醉心專注的科學研究。

他就是原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冶金粉末專家賴和怡教授。

1925年12月4日,賴和怡教授出生在湖南醴陵市泗汾鄉的一戶人家。

他在這個號稱“吳楚咽喉、湘東門戶”的地方長大,上完小學後,他進了離家近的開明中學(現醴陵二中)就讀。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由於刻苦學習,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時著名的工科院校。

1952年,他從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畢業,隨後留校任教。

同年,由於全國院系調整的原因,他被分配調入北京鋼鐵學院(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學前身)工作,開始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治學生涯。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在1964年~1976年之間的一段時間,他曾作為訪問學者赴北歐攻研,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工學院進修物理冶金和粉末冶金,並從事這方面的科研工作。

正是在這裡,他贏得了外國同行的尊敬。在瑞典皇家工學院期間,他在從事鎢的表面自擴散的研究工作過程中,所得到的曲線被美國H.P.Bonzel命名為“和怡線”。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他一直從事粉末冶金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粉末冶金基礎理論及其材料與工藝。

他曾經主要承擔的科研任務有:高比重鴿基合金、超硬工具材料、火焰合成金剛石薄膜、自 蔓燃燒高溫合成材料、粉末冶金高溫合金等。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不僅如此,他還承擔了中國與瑞典的科技合作項目“鐵基合金強韌化的研究”,在該領域的具體研究課題“水霧化不鏽鋼粉末燒結時的界面反應”上做了紮實研究 。

他從事科研幾十年,取得科研成果不勝枚舉:

他牽頭的“仲鎢酸按製取尊鎢、鎢粉的研究”,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他主持的硬質合金微區成分、組織結構、缺陷尺寸對性能影響以及合金最佳組織結構模型研究”,1987年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三等獎;

他從事的“中強度含磷鐵基粉末冶金結構材料和製品的研究”,1986年獲機械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他從事的“CBN/YG立方氮化硼/硬質合金複合材料的研究”,1983年獲冶金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除此之外,他與合作者殷聲、劉國勳等人翻譯了不少國外的經典學術著作,這些在國內研究人員中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譯著《 粉末冶金原理 》、《粉末冶金工藝新技術及其分析》、《合金擴散和熱力學》(希拉特原著,與劉國勳合譯)、《粉末冶金原理和應用 》,分別於1974年、1982年、1984年、1989年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他在國內外雜誌和學術會議論文集上發表的論文有70多篇,其中有15篇在國外發表。主要論文有:“用物質遷移的方法研究鎢的表面自擴散”、“鎢鎳銅燒結時的晶粒長大”、“燒結過程中通過擴散的物質遷移”、“立方氮化硼與硬質合金複合材料的研究”、“立方氮化硼燒結體的顯微組織和燒結機理”、“磷在Fe一P一C一Cu一艦o系合金中的分佈及其對性能的影響”、“藍色氧化鴿相的控制及其對鎢粉粒度的影響”、“立方氮化硼燒結體強韌化的研究”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論文中被他引次數最多的一次出現在1992年,他與殷聲合作的論文《自蔓燃高溫合成法(SHS)的發展》發表在《粉末冶金技術》,被引用量達80次。

正是得益於他的突出工作,他在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由助教成長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1982年8月,他作為北京市粉末冶金研究所的負責人之一,創刊《粉末冶金技術》,為其成為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6年,他和葛昌純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在這裡創立了我國第一個粉末冶金博士點。作為國內相關專業最早的博士生導師之一,他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博士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比如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唐清。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他不僅在國內最頂級的單位開展課題研究,在國內最高水平的雜誌上著文立說,還積極參與全國學術界交流與行業協會的組織、聯繫活動。

在他身上,有大量的社會兼職,一張名片上簡直都不能全部放完。

他曾經長期兼任中國金屬學會粉末冶金學會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粉末冶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航空學會新型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粉末冶金技術》主編、《稀有金屬》常務編委、中國鎢業協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等職。

此外,他還曾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二屆專業技術顧問,英文期刊《SURFACEEN GINEER ING》的編委和顧問等職。

賴和怡教授幾乎只在一個單位待著,從事粉末冶金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達三十餘年之久。

由於其理論基礎厚實、治學嚴謹、成就突出,他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在國際粉末冶金界享有一定的聲望。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他非常頻繁地出現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帶著同行們探討著最新的研究進展:

1985年,第11屆普蘭西粉末冶金會議在奧地利召開,他出任主持人;

1986年,在聯邦德國召開的國際粉末冶金會議上,他擔任聯絡委員會委員;

1988年,在美國召開的國際粉末冶金會議上,他擔任協調委員會委員,並應邀向大會作了“中國粉末冶金現況的報告”。

1989年,他曾任在印度召開的多相燒結學術會議聯絡委員會委員和在奧地利召開的12屆普蘭西粉末冶金會議聯絡委員會委員。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1992年3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由魏壽昆院士為主任的第一屆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他與肖紀美院士、徐光憲院士等一道當選為委員。

2009年7月8日19時30分,他在北京某醫院因糖尿病誘發心臟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終年83歲。隨後,他的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

順便一說的是,賴和怡教授因其在中國粉末冶金界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被收錄進由錢偉長院士主編的《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卷——冶金工程與技術分冊(二)一書中。

在一個崗位上,在一個單位裡,一個人一輩子,一直堅持做的平凡事,終有一天,也會成為不平凡。

他的名字,永載史冊。他的貢獻,將被銘記。

「湖湘名人」一個被遺忘的科學家 曾帶著老外開國際學術會議

後記:本文多處引用李茂山先生編錄的相關文章,在此特別感謝中國兵器工業五二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李茂山先生對本文的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