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內畫」

內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起源於畫鼻菸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製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現代內畫藝術源於京派,分為京、冀、魯、粵、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於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下面這篇關於冀派內畫守藝人梁衛衛先生的採訪,講述他對中國傳統技藝的熱愛與堅持: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採訪/撰稿/拍攝 “天煜文化” 刁瀅夢

當我走進錦裡延熙街時,就感受到了傳統工藝所經歷的保留與洗禮。傳統工藝與現代商業模式在這裡鏈接成塊。狹長的街道上,各類手工藝人正埋頭工作或向遊客吆喝,皮影、剪紙、吹糖人、內畫……日光傾斜下來,照在他們身上,雖遊客如織,但整個街道仍瀰漫著安寧專注的氣氛,在我眼中,這幅景緻儼然成了一張老插畫。

見到梁衛衛先生,便是在延熙街一處不起眼的攤鋪裡。招牌上寫著的“內畫藝術”才不至讓我在玲琅滿目的攤位間匆忙錯過。窄窄的門臉旁,擺設的卻又是另一番天地:四面掛著內畫飾品,流蘇垂下來,鼻菸壺、茶具、水晶球、玻璃圓珠,豐盈地顏色兀地襲上頭。他操著一口脆生的冀派口音招呼我:“來啦”。

我挪到他身後,默默地看他勾畫。雙手一上一下,用極細的勾筆沾剛調好的顏料,只黑紅兩色,他深埋下頭,眼睛緊湊在玻璃珠前,在磨砂內壁上落筆成畫,一筆一節竹,手腕輕翻,沒有一點兒厭煩的樣子,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畫著竹,細筆在內壁快速滑動,竹林瞬時乘風而展,竹節用重墨,葉用淡墨,濃淡與厚薄相宜,最後再勾一方硃紅小印章,整副畫面便鮮活起來。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他遞給我,“這就是個小玩意兒”,我拿起在眼前端看,是因為天清氣爽嗎?看著看著,似乎嗅到手中浮蕩著竹子清冽的味道。這片剛畫成的竹林,已貯存了許多記憶,陽光、雨水、霧靄、生它的土壤、偶然飛來停留片刻的小甲蟲,這些景象雖未在畫中一一勾勒,但卻被“感受”打開。好像隨手擷下一片墨色竹葉,在齒間咀嚼,都能嚐出夏天日光暴曬過後的清甜味兒。

如這般,他的作品以中國傳統意象為主,梅蘭竹菊、荷與寫意山水。顏料勾調得均勻,也總都帶著些“淡”的意蘊,這“淡”像極了東方文化裡的豆腐、筍、茶,沒有刺激性,卻又十分長久。在“天煜”這方平臺上,梁衛衛更是借東風之力將清雅而持久的中式雅韻帶到了歐美各處。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傳統水墨畫法有點像炒菜,火候到了會衝出一些很好玩的水暈。”他覺得作品要靠技術來支撐,比如,線要畫得特別好,配色要舒服,細節要到位,包括動物的毛是根根分明的好,還是暈染更適合。“先以細線臨摹出輪廓,層層暈染敷色,最後使線與色融為一體”,他的內畫意象前衛,過程卻嚴謹精密極具耐力。

談及內畫之玄妙,他說:“其實就在於內壁反向作畫。其它技巧與外畫異曲同工”。為了使玩賞者能看清內壁畫,胚料既要透明潔淨,又要打磨出恰到好處的磨砂度。磨砂和顆粒感使其墨彩著落類似宣紙的效果。

“內壁繪畫時不容易看到筆的位置。所以內畫不但要有紮實的外畫基礎,還得凝神靜氣。就因可發揮之地只方寸一點大小,將長卷上的畫幅濃縮在這方寸中,還得考慮留白,思考構圖時就得細緻到葉子幾片,羽毛或髮絲如何,筆定位在哪兒,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取捨與留白間,就得把這大世界於小方寸的道理悟透哩。”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瓶內只方寸間,卻被他演繹得延展而又幽深,交叉的通行甬道,就如在曲徑的山中行路,拐彎處總安排驚喜相迎。馬的奔騰,就如置身山地空曠處聽見了噠噠蹄聲。人們的生活之景,就如立馬能將人捲入那喧騰的街道中。在技術上,他虔誠地遵循傳統;在題材上,他不抗拒突破性的發展,除梅蘭竹菊外,當下熱議的小豬佩奇也成為他畫筆下的常客。

“對於藝者來說,每人心中的標尺不同,只是要清楚守的是什麼,變的又是什麼。生活總要繼續,在行業的問題解決之前,從業者先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所以他既擅於傳統樣式的勾畫,也對流行樣式敏感抓取,除了關乎生計,他也深感其中無法抗拒的魅力,這才能在他後來的畫面上有了越來越多的新奇題材。這些題材有時讓人覺得很逗笑,誰都不把它當成 “正兒八經”的主流文化,或許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他們都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為什麼它們會有那麼大的魅力能夠影響著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呢?

“其實從感情上來說,我似乎有些看不上,可是又好像無法抗拒其魅力”。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另有一些別緻,是對傳統意象的新改造,由此派生出熟悉又陌生的圖景。熟悉是因為它過於普通,似乎隨時可見,陌生是因為它新生出的怪誕氣質,但依舊細膩內斂。把普通物象跟據不同的地域喜好進行改換,反倒是件極有趣味的事兒。梁衛衛跟隨“天煜”出展多次,亦累積起了對西方審美的側寫。

“譬如我時常畫梅,經典的梅是用墨色或硃紅,但境外多地,那方人竟嗜紫色,於是我便試著以紫作梅,倒別添新趣。創作本身就存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審美的交叉,習古、納新、改變於我而言,都是必要的”。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內畫被外人說成是宮廷貴族賞玩的也好,視為非物質遺產也好,在他心裡不過是一種好玩的遊戲罷了,既沒有耀眼光環,也沒有不可解的玄妙,也不必揹負心理負擔。可話說回來,天下又哪有比玩遊戲的孩子更認真的呢?他就是從這孩子般的輕鬆、熱情和專注裡,迸發了革新力,令嚴謹的內畫藝術更接地氣,更通俗。

“傳統的”或者“當代的”、“中國的”或者“西方的”、“民間的”或者“經典的”、“年輕的”或者“老到的”……市場趨向於哪一類,他便更多地考慮哪一類,這讓他在耽於傳統的同時,又不拘泥於此,總是很接地氣……就這樣,另有一番自在。

也許民間手藝人們,都是些不把藝術看得很神聖的人。按他的說法,內畫便是“憑手藝吃飯”,是個再平凡不過的營生。但另一方面,他又專注這營生的種種細節,陶醉於此廢寢忘食,從中得到無數樂趣。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內畫”像一本浩繁的書,精細到只有人手才能完成。如果你願意坐下來仔細閱讀,探究它每一個細節,會發現它們留存著溫度,細緻到令人訝異後生出感動,這種探索與慢慢發現的愉悅,是引人入勝的。如今,像內畫一類的手工藝日漸式微,卻依然有人,想要將整個生涯交付給這樣一個單調卻需要極度用心的工作,梁衛衛便是其中一個。

我們也該依著手作之氣,

用自然一點的東西,

認真吃一餐飯,

留好看的器物。

內畫守藝人丨取捨與留白間,悟透這大世界於小方寸之道

核心業務為境外花燈展,亦包含多種民俗文創項目運營。打造一種夜間獨有的趣味與正見,讓千萬人的日子更歡愉,是“天煜”的內核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