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家庭政治人治理?

注:田野政治學頭條號所發的所有文章,均為田野政治學作者原創,請尊重作者的原創權。

何為家庭政治人治理?

摘要:不論是在傳統社會時期,還是現代社會,家庭都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基層治理單元,單個家庭構成了整體的國家社會,可以說家庭本身就是社會治理的一部分。家庭的治理功能,也賦予家庭成員政治屬性,即家庭成員不僅僅是社會成員,更要在社會治理中需要承擔政治人的角色。單個家庭中的政治人,一旦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就會對現實的社會治理產生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是正面的,還有時候是負面的,合理利用家庭政治人的積極作用,可以促進家庭、社會乃至國家治理的穩定。

關鍵字:政治人;家庭;治理;關係效應

在傳統時期,單個家庭的政治人在國家治理中佔有重要地位。家庭通過選出本族族長,國家又賦予其行政權力,使得單個家庭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L村的族長,賦予了其甲長的政治屬性,顯然族長絕不僅僅是家庭治理的主體,而且成為了了整個社會治理的一部分,成為參與社會治理的政治人。

在現代社會,雖然傳統社會形態的逐漸變化消亡,但單個家庭的政治人屬性,並沒有隨之消失,反而在現代社會的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現今社會所強調的“家風治理”,就是在強調家庭的政治屬性,政治人的治理作用在現代社會的治理中依然必不可少。可見,探討單個家庭中的政治人,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其對社會治理的作用。

目前學界對於政治人的定義,有著很多說法,分佈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最典型的在政治學科和社會學科。政治人的概念最早見於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理論,亞氏對政治人的定義是: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由於人類有其他動物所不具有的語言和理性,可以分辨善惡和交流思想,所以人們可以組成比其他群居動物所組成的團體程度更高的政治性共同體。再向後推,如李普塞特《政治人》,強調政治人是政治社會的基礎,對處於各階級的政治人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可見,處於單個家庭中的成員,不論其處於什麼樣的階級、社會地位,都會成為政治人的部分,只是發揮的作用不同。

1.政治人的來源

政治人產生於家庭,成長於家庭,依靠於家庭。每一位政治人的發展,都離不開家庭的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往往會形成什麼樣的政治人要想成為政治人。首先應具備基本的政治素養,而這些素養除了參與社會治理活動,最為主要的來源就是家庭,並且由於家庭在政治人價值觀形成的階段,發揮著影響,對於政治人來說顯得至關重要。政治人要想實現其政治理想,必須擁有足夠的政治資源,這些資源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政治人的政治資源最開始自然來源於家庭,這些可能是家庭教育帶來的,可能來源於家庭聚會,也可能是血緣關係等等。總之,政治人的治理資源啟蒙於家庭。

2.家庭影響政治人

家庭帶給“政治人”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客觀存在,且不可避免。政治人產生於家庭,聯繫於家庭。很難想象政治人會完全不受家庭因素的影響,而存在的這些家庭因素,往往會給政治人帶來正面和反面的影響。比如,政治人依靠家庭的和睦關係,以身作則,為社會樹立良好的示範作用,鞏固了執政基礎。再比如當政治人掌握權力之後,如何控制家庭?依靠其權力,如何保持家庭的不受賄賂,廉潔公正,都是家庭帶給政治人的影響。如筆者在調研中,訪談獲取的家長選擇,十分注意對家庭的影響:家長要對整個家戶負責,家長有保證全家人吃喝、保護家戶興旺的責任。王家家長在遷移到本村之後,租種的三畝土地不夠全家人吃喝,所以在耕作不忙時,王家家長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開始做豆腐、麻湯飯,坐起了“走貨郎”,在周邊村子串村走貨。家中的小孩如果在外惹了事,家長要出面道歉,只有家長出面道歉,也不會留有“間隔”,雙方家戶之家才會沒有矛盾。村中有兩戶人家,由於孩子的矛盾,兩家婦女吵了起來,由於雙方家長恰好外出,沒人出面調解,導致兩家人接下了樑子,從此不再往來。足以看出,家庭對家長承擔政治人的要求。

此外,良好的家庭關係,能為政治人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正面影響,如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選舉人,常常攜家帶口出現在競選現場,和睦的家庭顯然更容易爭取到選票。“政治人”往往由於繁重的政治治理工作,筋疲力盡,家庭是其排憂解難的保障,從而不斷打磨其意志,具備更高的政治素養,所以在危難時刻,我們總強調家庭力量的重要性,是政治人參與治理的信心來源。

3.家庭中的政治人

首先,政治人所具有的生產功能、繁衍功能、教育功能等,是構成治理傳統的重要因素,正是家庭所具有的這些功能,使得家庭不僅僅是單一弱小的單元,而是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社會群體。正因家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家庭中的政治人得以利用其影響力參與社會治理,發揮作用。以古代中國為例,宗族關係是封建王朝的統治的基本聯繫紐帶,上至皇位繼承,封爵加祿;下至百姓生活,分田聚居,家、家族、國家構成了封建王朝的統治。

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治理傳統,形成古代以家庭為單位的“三綱五常”思想,將國家的治理傳統與家庭政治屬性相結合。皇位繼承中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深刻體現了維護家庭傳統的重要性,統治者將自身的統治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宗族關係,選出擔當基層治理的政治人,從而維護封建王朝的政治穩定,而這一治理傳統延續了上千年,足以見到家庭政治人對於治理傳統的影響。

其次,家庭賦予了政治人的文化屬性。家庭在潛移默化的發展中形成了群體文化,作用於政治人的治理文化。例如,中國家庭傳統的謙遜、和為貴的傳統品格,也體現在了我國的外交政策中;美國家庭的樂觀、個人主義,也體現在了美國的治理制度中:追求個人權利,宣揚個人英雄主義,成就了美國的“三權分立”民主制度。再比如歐洲的英國,皇室的家庭傳統政治,一直保留至今,並形成了立憲君主制度。家庭傳統,無疑促進了治理傳統的形成與發展,並且由於家庭傳統內在的穩定的特性,保證著治理傳統的穩定性。

家庭傳統,會形成獨有的政治人治理選擇。如在非洲某些原始部落地區,相同的宗族關係家庭,形成部落酋長制度,形成獨佔一方的酋長政治人。而在某些國家,家族甚至會成為國家政治統治的主體,形成家族繼承式政治人。這些政治人的形成,是長期形成的治理傳統,帶有鮮明的家庭傳統特徵。

4.結論

綜合以上探討,不難看出,由於家庭是社會治理中的基層單位,作為家庭成員的政治人,必然會被賦予治理屬性。不論單個家庭的維繫紐帶來源於哪裡,總會形成政治人治理機制。不同的單個家庭,由於經濟基礎、社會地位等的不同,帶給了政治人不同的治理方式。不論是傳統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只要家庭維繫的紐帶不消失,家庭中的成員就會發揮其政治治理的作用。政治人的治理方式,會受到其家庭關係、家庭傳統、家庭訴求等多方面的影響,政治人依據此,做出不同的治理判斷,由此也帶給了其治理的不確定性。即這種治理方式可能出現正面也會出現負面效應。如何規避負面影響,使得單個家庭中的政治人能夠,合理地參與治理就變得異常重要。我們欣喜地看到了目前提出的“正能量家風”、“新鄉賢”、“打擊村霸”、“建設民約”等,都是在積極探索家庭政治人的積極效應。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上至國家社會,下至基層,政治人參與社會治理,重點在於把握其所處的單個家庭單元,從而讓政治人成為社會治理的推動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