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靈」的圈層時代,平台如何打造粉絲經濟的行業壁壘?

上週末,微博亞洲新歌榜評出的《年度十大金曲》,據瞭解,大部分參與微博新歌打榜與傳播的用戶都是95後,這些粉絲也是社交媒體的絕對活躍群體,他們的喜好與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持續推動了音樂人的推陳出新。

從本次亞洲新歌榜的獲獎結果可以看出,新晉歌手勢力明顯增多,這也正是微博的造星、推廣能力不斷增強的結果。憑藉獨有的新歌營銷體系和紅人打造計劃,微博在撬動海量的音樂人資源的同時,也實現了對藝人的反哺、賦能,幫助其積累社交資產,也使得微博成為了孵化新晉歌手的搖籃。

“萬物有靈”的圈層時代,平臺如何打造粉絲經濟的行業壁壘?

可以看到,以微博、貼吧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既改變了原來粉絲與明星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在很大程度上重構著當今娛樂產業的運營機制和商業規則。

粉推經濟與萬物有靈

2018年已經過去三分之二,而要覆盤今年的文娛大事件,製造數十億流量的《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兩檔選秀網綜必然是跳不過去的。短短兩三個月內,視頻平臺就砸出了兩個國內一線的男團女團,徹底炒熱了“偶像元年”概念。而有研究機構預計,到2020年,偶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步入發展快車道,中國偶像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大選秀節目都是粉絲投票選出來的,粉絲也被冠以“明星製作人”、“女團創始人”的稱呼。相比於早期的電視選秀,雖然模式並無實質變化,但在互聯網的助力下,粉絲可以方便地尋找同類、建立組織,成為真正具備影響偶像發展進程的關鍵要素。

“萬物有靈”的圈層時代,平臺如何打造粉絲經濟的行業壁壘?

與此同時,粉絲經濟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作為新型受眾的粉絲正在文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攻城略地,不斷從明星及商業機構手中爭取文化及經濟的主導權,這更像是一種“粉推經濟”。粉絲也不再是分散、弱小的個體,不再以偶像為中心,而是基於自身的喜好進行自由聯合與協作,將社會化網絡的賦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權益,助推粉絲與偶像組成的共同族群一路打怪升級。

而粉絲族群的特性變化,主要源於近年來社交媒體對於個體的解放。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爆炸增長快速消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也給了大眾自我賦權的可能性,追星、娛樂等原始慾望也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被快速滿足和釋放;另一方面,這一也加速瓦解了傳統音樂產業的造星體系,唱片公司再也沒法批量生產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這樣的天王巨星了。

我們看到,“一神崇拜”的全民偶像時代已經過去,“萬物有靈”的圈層偶像時代呼嘯而來。而藉助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粉絲能夠快速便捷地形成自組織的社會化族群,像一個具備自我意識的軍隊,紀律嚴明、整齊劃一,具備了更強的行動力、影響力甚至是造星能力。

粉絲的覺醒與正能量追星

在傳統話語體系中,對“粉絲”這一群體一直都或多或少有著負面意味。很多時候,一提到“粉絲”這個詞,有些人會自然地聯想到“腦殘”“無腦”“畸形”等標籤,追星成了不可理喻的行為。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伴隨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爆發,原本面目模糊的粉絲開始變得更加具象化,也讓大眾意識到:粉絲追星不只是砸錢幫偶像上天入地做宣傳,還可以正能量追星;粉絲也不是一群無腦人群,就是存在於你我身邊的普通人。

比如,近日微博主辦的粉絲嘉年華現場就頒發了“熊貓守護者粉絲公益獎項”。”熊貓守護者“是微博與中國綠色基金會共同發的大熊貓棲息地生態保護公益活動,已獲得超過五千位明星愛豆的支持。

“萬物有靈”的圈層時代,平臺如何打造粉絲經濟的行業壁壘?

而近年來,公益活動早已成為粉絲應援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優質偶像帶領粉絲做出的公益舉動,讓追星更具正能量。研究偶像文化多年的廈門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楊玲曾在採訪中提到:“粉絲做公益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把對單個偶像的愛推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大愛的體現”。這些公益活動也顯示出粉絲作為一個自發的社會團體所具有的強大的組織、籌款和運營能力。

前蘇聯著名文學理論家巴赫金在《拉伯雷和他的世界》提出過一個“狂歡化”理論,即狂歡節不屬於某一特定的社會階級或階層,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參加、人人都生活於其中的藝術形式,是對日常官方生活方式的瞬間超越。這裡的“狂歡”並非常識中的放縱,更具有了一種人性解放的意味,追求的是在言語空間和溝通渠道中擺脫了身份桎梏和話語霸權後的平等對接。

放到互聯網的語境下,以微博、貼吧、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在無形中正具備了類似功能,成為了廣大網民與明星平等對話、縱情狂歡的廣場。當然,如今粉絲的追星心態也都有了變化,即從頂禮膜拜式的仰望轉變成了出於欣賞和尊重的平視。

談到愛豆與粉絲之間的關係,陳立農粉絲團代表丸子說到, 我覺得我們和陳立農一直都是很平等、互相尊重、共同進步的關係,比如我們給陳立農頒發“催飯博主”這個獎項,就是因為他一直把我們當家人朋友一樣的關心我們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提醒我們按時吃飯;比如我上臺去跟他送禮物,他不僅會主動幫我分擔重物,還會跟我聊一些例如“你是哪裡人?”之類像朋友一樣的話題。

從粉絲經濟到粉推經濟,粉絲不再是應聲倒下的靶子,而是覺醒成為一個個自主行動的個體,成為了娛樂產業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平臺如何打造粉絲經濟的行業壁壘?

雖然國內偶像產業是否在今年會迎來爆發目前尚無定論,但一次次的刷屏事件,讓這背後龐大的偶像市場已顯露無遺。可以看到,騰訊、愛奇藝、優酷等視頻平臺從版權自制衍生出了粉絲社區、IP節目和線下Party,ohwhat!超級星飯糰、魔飯生等粉絲互動平臺從內容資訊、眾籌應援、內容宣發等層面滿足粉絲的多元需求,一場粉絲爭奪戰正在打響。

其中,憑藉粉絲生態“二次崛起”的微博在多年的運營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行業壁壘。

據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隨著短視頻和MCN 機構的興盛,微博在粉絲互動和內容分發等方面的價值進一步強化,用戶使用率為42.1%,較2017年末增長1.2個百分點,用戶規模半年增長6.8%;在移動互聯網市場,微博的用戶增長更加迅速,手機微博用戶使用率達40.1%,較2017年末增長2.1個百分點,用戶規模半年增長10.2%。

“萬物有靈”的圈層時代,平臺如何打造粉絲經濟的行業壁壘?

此外,微博年輕化的用戶屬性與粉絲族群的高度吻合,點對點的關注關係鏈和廣場式的傳播方式不但讓傳播更有效率,也讓明星與粉絲的互動關係更為持久。憑藉其裂變式的傳播方式和粉絲沉澱能力,微博平臺也吸引了大批的經紀宣發公司、媒體機構、自媒體、粉絲團體活躍其中、各司其職,並不斷孕育輸出著一批批新偶像,成為國內名副其實的追星、造星第一平臺。

在流量日益稀缺的後流量時代,當向外擴展變得異常艱難的時候,向內精細運營就變得很重要,流量思維是時候進化到超級用戶思維了。

新浪娛樂高級總監吳赫認為,近幾年來粉絲生態所發生的最大的變化,是他們開始有組織地進行應援活動。粉絲站子裡分各種職能部門,有文案組、視頻組、美工組、資源組、數據站等,這些人的日常工作非常系統化。吳赫稱,他們注意到並設立專門做粉絲運營的團隊來跟粉絲團對接,瞭解粉絲團日常的需求和他們使用產品的痛點,進而再去做產品。

基於對海量用戶需求的精準分析,微博通過明星勢力榜、飯票、粉絲嘉年華等系列線上線下產品,可以說是最大程度滿足了粉絲的追星需求,同時也提升明星的知名度、熱度,各得其樂。

這種誰也離不開誰的娛樂生態,或許正是平臺打造粉絲經濟的最大行業壁壘。

作者 | 範志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