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槐月落銀河曉 官窯萬垛青煙裊——武城縣青蘇廠村貢磚官窯史話

武城縣魯權屯鎮青蘇廠村,坐落在京杭大運河東岸,與河北省故城縣鄭口鎮隔河相望。

青蘇廠村是由古老的青州廠村、蘇家廠村和消失的秘家廠村組成的,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1950年,青州廠村、蘇家廠村合併為青蘇廠村。這裡自古依大運河通達而興盛不衰,與大運河沿岸消失的“古貢磚官窯廠”有不解之緣。

運河兩岸燒磚忙

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武城至臨清段沿岸分佈著數百座貢磚官窯廠。

臨清,明清兩代為州,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為直隸州管轄夏津、武城、邱縣、館陶四縣。官窯的分佈應以臨清為中心,南至現河北省館陶縣境內,北至德州市的夏津縣、武城縣,東至現臨清魏灣鄉,原清平縣(1956年清平縣建制撤銷,其轄區分別劃歸臨清縣和高唐縣)的漳衛運河及會通河兩岸。在此區域內窯窯相連,常以群聚,康熙朝時客居臨清的江南文士袁啟旭曾賦詩吟詠燒磚情形:“秋槐月落銀河曉,清淵土裡飛枯草。劫灰助盡林泉空,官窯萬垛青煙嫋。”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遷都,用了十多年時間在北京大興土木,營建皇家宮苑城池,大運河沿岸的貢磚官窯廠即創設於此時,燒製時間由明永樂初到清末。

秋槐月落銀河曉 官窯萬垛青煙嫋——武城縣青蘇廠村貢磚官窯史話

(作者供圖)

“廠”字村名今尚在

北京故宮、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各城門樓、鐘鼓樓、文廟、國子監及各王府營建中所用的貢磚比比皆是,處處可見。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園建築中所用的“壽工磚”,也由臨清武城的官窯廠燒製。此外,南京中華門城牆、玄武橋、曲阜孔廟、德州減水壩(《明史》記載,宋禮於永樂九年(1411)修成四女寺減水壩)、張秋鎮荊門、阿城、七級閘壩等處也相繼發現貢磚。這些磚至今,敲擊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

20世紀60年代,青蘇廠村河邊地表以上還能看到古窯廠址,拆老房蓋新房還發現青色貢磚。現在武城縣沿京杭大運河有幾個帶“廠”字的村(青蘇廠、羅廠、新廠和袁廠),便是以當年燒製貢磚官窯廠的“廠”字命名的村莊,歷史上稱之為“唐留裡廠裡”。如今,貢磚官窯廠已不見,可這些延續下來的村子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運河沿岸貢磚官窯廠的輝煌歷史。

作者:王洪君 單位:山東省德州市中小企業局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