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我們可能都被忽悠了……

農曆七月初七(8月17日),是傳統的七夕節。大概是由於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加上“浪漫經濟”的因素,這幾年,七夕節多了另外一個稱呼:“中國情人節”,不少人過得不亦樂乎。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張斌 攝

不過,就傳統民俗來說,七夕跟“情人節”卻毫不搭界,大家可能都被忽悠了……

那麼,七夕節到底咋來的?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來源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詩經》裡描寫:“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

明代羅頎《物源》中也寫道:“楚懷王初置七夕。”最初的七夕,雖然會有一些民俗活動,但主要是祭祀織女星、牽牛星而已。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中新社發 張浩 攝

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裡,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比較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裡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

傳說雖是如此,但故事時間怎麼會“設定”發生在七月初七?這跟天文星象有關係。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瞭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攝

也是從漢代開始,七夕正式成為以女子為主角的節日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織女向來是心靈手巧的代名詞,每逢七夕,古代女子會拜織女“乞巧”,希望在以後的生活裡可以心靈手巧,或得到美滿姻緣。《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種。早一點出現的,叫“穿針乞巧”,女子結綵縷、預備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就是“得巧”。

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喜蛛應巧”。《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明清時代則有“投針驗巧”,將繡花針投入水中,誰的水底針影比較複雜,就是“巧”。

以此為核心,七夕節慢慢衍生出一系列好玩有趣的民俗

比如,相傳七月七日還是魁星生日,讀書人要在這天祭拜,祈求它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孩子們在七夕節也可以玩得很歡樂,“磨喝樂”就是他們的專屬玩偶。那是一種小泥偶,形象很可愛,穿著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王健 攝

宋朝稍晚以後,“磨喝樂”製作的越來越精緻,甚至鑲有寶石,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的應節食品,最有名的是巧果:主要材料是油麵蜜糖,又叫“乞巧果子”,花樣極多。《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造型。晚上,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紅菱等,親友圍坐,別有溫情。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張浪 攝

2006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吃巧果、“乞巧”、曬書等七夕習俗,至今在很多地方還有,雖然“牛郎織女”的故事讓它帶上了些許浪漫色彩,但跟“情人節”確實沒有什麼關係。

曾經有學者說過,七夕節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從傳統故事來說,紀念的也是夫妻間忠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情人”。把它過成“中國情人節”,是把七夕節文化庸俗化了。

瞭解了這些

今年的七夕

你打算如何度過呢?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