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論壇」欽州制陶與坭興史考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關注我們

☀定期推送廣西地情:廣西之最,地名由來,風土民情 ,八桂古建,歷史人物等諸多優質內容,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已經學會了製陶用陶。這是現代考古從新石器時代遺存得出的結論。欽州市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員,有著悠久的人類發展史和製陶用陶歷史,可是現存的明嘉靖《欽州志》和清康熙、雍正、道光年間所編的幾部《欽州志》,很難找到陶瓷製造的隻言片語。民國時期編的《欽縣縣誌》記載範圍有了一個大的飛躍,有了一些考古發現的記載與推論,也對陶瓷業發展作了一些記述。新編的《欽州市志》承襲民國欽縣誌的記載,又較詳細地記載瞭解放後欽州的陶瓷業發展,也記載了一些考古發現。然而,對欽州的陶瓷歷史究竟有多長,沒有較確切的界定。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2006年初,欽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做大坭興產業,指定市地方誌辦公室弄清楚欽州市的製陶特別是坭興陶的歷史。4月,市地方誌辦公室即派出筆者在內的幾位同志到廣東省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和博物館等處收集相關資料。

現在,筆者想通過原有的史志資料和新收集到的資料,對欽州製陶尤其是坭興陶的歷史,尤其是起源,提出以下看法,同時也熱切希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1

欽州製陶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有約5000年曆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6年至1980年,廣東和廣西文物考古工作隊多次在欽州市境進行考古工作,並有可喜的收穫:

1959年7~8月間,廣東省文化局與湛江專署文教局聯合舉辦文物幹部訓練班,併到湛江專署所轄的13個縣市進行文物普查,發現遺址88處,其中就有欽縣(後改為欽州縣、縣級欽州市,1994年9月後劃分為地級欽州市的欽南區、欽北區和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等)的紅泥嶺遺址和上洋角遺址及雷廟嶺遺址。紅泥嶺遺址位於今欽北區長灘鎮埠頭村附近,範圍長寬約100米。地表散佈遺物有磨製的斧、錛、鑿等石器,陶片全為黑色的粗砂陶。上洋角遺址位於東場鎮紅砂村東南2千米處。1959年和1983年,廣東和廣西兩省區文物考古工作隊先後在該遺址進行普查考查,遺址長寬約52米,均在那裡發現有磨光石斧、礪石、石片等物,陶片全為黑色粗砂陶。考證認為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4000年。

197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工作隊對今欽南區那麗鎮獨料村西側的獨料遺址進行歷時2個多月的挖掘,揭露面積約324平方米,發現有灰坑、灰溝、柱洞等遺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遺物。經專家考證,該遺址的果核是國內發現最早的橄欖核,碳素斷代為約在公元前2500年。據此,同時出土的陶片也是公元前2500年的器物遺存。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1988年,原欽州市博物館進行文物普查,在今欽北區大寺鎮那葛村北2千米處的馬敬坡遺址地表發現石錛、石斧、石鑿、礪石及一些火候較高的夾砂陶片。據鑑定,該遺址應屬新石器時代的遺存。

據張文樸編著的《中國古代陶瓷》的記述,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國,至少已發現了700多處,發現的陶器以罐、壺、缽、盆、碗、勺為主。又據1978年出版的《廣西出土文物》的介紹,桂南桂西南地區出土的陶器以輪制繩紋夾砂陶為主,屬於中期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由此可見,欽州出土的陶器(片)與《中國古代陶瓷》和《廣西出土文物》的記述大致一樣,都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產。由此可以斷定,欽州製陶用陶(包括紅陶、黑陶、夾砂陶等)歷史有5000年以上。

2

欽州陶瓷製造至隋唐技術成熟,物品更加精緻

欽州市境製陶用陶至夏、商、周時期已普遍,又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製陶、制瓷技術相當成熟,物品更加精緻。隋唐時期,欽州已有較大型的陶瓷製作作坊。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1976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工作隊在今欽南區久隆鎮上東壩村北200米處的安州故城址實地勘察時,採集到鎏金小佛像、蓮花瓣瓦當、席紋陶片、繩紋磚等,多屬隋唐時期的遺存。《廣西出土文物》一書對安州(公元598年改為欽州)故城址出土的瓦當也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1976年欽州縣沙田欽江故城出土,直徑12釐米,厚2釐米,以蓮花瓣為飾。唐代佛教盛行,所以蓮花作為瓦當裝飾很普遍。”

1976年至1977年,廣西欽州久隆發掘了7座隋唐時期豪族寧氏家族墓群,出土青瓷數十件,但無一件長沙窯產品。長沙窯是唐朝時期的大窯名窯之一,按理說,長沙窯比越窯(浙江寧紹)、建窯(福建建陽)、德清窯(浙北德清)、鈞窯(河南禹縣)更近欽州,久隆寧氏古墓出土的青瓷器既不是長沙窯產品,應該是欽州本地的產品了。

1988年,原欽州市博物館在東場鎮西部約5千米的唐池嶺上進行文物考查,在唐池嶺遺址上發現了大量的陶片和多處古窯址。陶片器有碗、盆、缽、缸、杯、壺等,器物多為白釉,也有弦紋黑陶。紋飾有波浪紋、幾何紋、卷葉紋、蓮瓣紋等,窯址內發現有成堆尚未出窯的盆、罐、缽的成品。經專家鑑定,均為隋唐時期的遺物。唐池嶺可能就是“唐瓷”嶺的誤寫。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久隆隋唐墓群出土的陶瓷以及唐池嶺窯址的發現,可以證明唐朝時欽州陶瓷製作和燒製水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

3

坭興陶的起源可上溯至唐朝,“坭興”得名於晚清

坭興陶,學名紫坭陶。廣東省的史志把欽州人俗稱的“坭興”寫作“紫砂陶”。

談起坭興陶的起源,欽州的史志書籍和當代的文章有如下說法:

民國《欽縣縣誌》和新編《欽州市志》認為,欽州坭興陶的歷史始於清咸豐年間,兩部志書都認為胡老六是坭興的創始人,是他用欽江西岸紫色硬土製成菸斗及坭偶,引領欽州坭興業的興起。

《陽光之旅》2002年第2期有一篇文章題為《被歷史遺忘的欽州坭興陶》。該文也寫欽州坭興陶創自於清代的咸豐年間。不過,該文認為欽州在雍正初地尚荒,自乾隆之後,外府州縣人大量入遷欽州,移民中也有原來生產宜興紫砂的工匠,他們把紫砂生產技術帶入了廣西。當然,該文也提到欽州史志對坭興陶的一貫說法,說欽州坭興陶的創制者為胡老六。

對欽州坭興陶歷史的記述,還有互聯網中欽州坭興陶藝網等的記述:“據史料考證,廣西坭興陶生產始於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有出土的唐朝陶碑為證。”

對欽州坭興陶歷史的記述基本上就是兩種說法:一是從唐朝的唐碑開始,至今1300年;二是從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2年)開始,至今155年。

其實,“坭興”也是陶器,是欽州人對在本地生產的一種用細膩坭製作工藝考究的紫坭陶的稱謂。欽州坭興,通過窯變,色彩多樣,品位很高。有人把欽州坭興陶與江蘇宜興紫砂陶的原料進行研究,發現兩者均屬紅坭無釉細陶,分子結構基本相同,區別是前者分子結構緊湊緻密,後者疏散有序,因而燒成後,前者磨光效果明顯,後者無此特點。有鑑於坭興陶用料細膩和考究,工藝製作之精良,與含砂較多、質地相對疏鬆的夾砂(黑)陶等粗陶相比,相差很大。所以,不能把坭興陶歷史提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那麼,欽州坭興的歷史應從何時算起呢?筆者贊同陶藝網上的說法,可以從唐代算起,有出土的唐朝陶碑為證,還有其他書籍的記載。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民國9年(1920年),在欽州城東平心村發現的唐刺史寧道務之墓的陶碑,高為四尺餘,為全國僅發現的陶製墓碑。該碑雕刻了反映寧道務生平事蹟的碑文。該碑刻字通體楷書,猶純作北魏碑字體,共計1500多字,該陶碑現有六分之一存於廣西博物館。由此可見,該碑用坭已經比較精細。要不,用粗泥製作墓碑怎能刻出如此精美圓滑而又多的字來呢?20世紀70、80年代,從安州故城和久隆墓群出土的陶瓷器也證明,當時已經用比較精細的泥料製作質地較好的陶瓷了。當然,當時製作墓碑的用泥也許未有清咸豐年後的坭興陶用泥那麼考究,但也可以說是坭興陶的雛形了。

記述欽州坭興陶歷史發源於唐代的還有《廣東省志》,該志寫道:“唐,廣東出產的瓷器和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輸往東南亞和中東等地。瓷器大量輸往東南亞及中東等國,廣州西村皇帝崗、佛山石灣、欽縣紫砂窯均有名。”

《廣西通志》亦有這樣的記述:“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廣西地區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時期的瓷器製造業相當發達,欽州、桂平、灌陽出產的陶瓷器都相當有名。”

1988年,原欽州市博物館對東場唐池嶺窯址的考查發現,又為《廣東省志》和《廣西通志》的記載作了有力的佐證。

也許,有人還要問,現存的欽州史志為何不把欽州坭興的起源寫為唐朝?前面說過,明清欽州史志不關注手工業,民國的《欽縣縣誌》除抄襲舊志外,也只記載當時的發現和相近年代的事情。要知道,要改寫歷史,必須有考古發現來證實,《廣東省志》和《廣西通志》有省級考古隊專家提供的考古資料,因而這兩部志書是權威可信的。這樣,我們有理由相信,欽州的坭興陶起源於唐朝或更早一些。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至於“坭興”名稱的出現,筆者同意在清咸豐年間或稍後。當年,本地人胡老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腳下踩到一處細膩的紫坭,萌生了把它做成菸斗的念頭。做出菸斗經燒製後,質地堅硬,很精美,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其他陶藝人也學著做當時受歡迎的菸斗,之後又有姓黎的用欽江西岸的硬土與東岸的軟泥按比例混雜生產茶壺、筆筒、花瓶等,再後又發展到香爐、香案、燻鼎、食具等等。其時,一班附庸風雅的名士,因為這些紫坭陶類似宜興的紫砂陶,給其取名為“宜興”。因為“宜興”是用坭來做的,欽州話的“宜”和“坭”讀音相近。人們也逐漸把“宜興”說成“坭興”。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了。“坭興”便成了欽州紫坭陶的代名詞了。後來,一些文人學者又把“坭興”解釋為“欽州坭器為時俗喜愛”或“坭壺興用”的意思。

至於清雍正之後,有宜興人流落到欽州,把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術帶到欽州,使欽州坭興陶產生的說法,目前尚未找到證據——在欽州尚未發現到來自宜興的陶藝人及其後裔。

4

欽州坭興的輝煌歷史

欽州坭興陶源於唐,並於唐、宋時期有產品出口東南亞及中東地區。從這點來說,比現在名聲很大的宜興紫砂陶要早幾百年(宜興紫砂網站及相關書籍均說,宜興紫砂陶始於宋,興於明)。元朝至明朝,欽州坭興衰落,可能與忽必烈推翻南宋後實行酷政有關。

清咸豐年間,胡老六用欽江西岸的優質紫坭製成吸菸小坭器及坭偶,使坭陶興品質比傳統陶有了新的提高。此後,坭興藝人用欽江兩岸軟硬陶土創制更多的坭興陶,品種不斷增加,很受各地客商和消費者歡迎。至同治年初,欽州城裡從事坭興生產的作坊有40多家,其中較負盛名的有“黎家園”“仁義齋”“麥興記”“符廣音”“潘允馨”等家。至同治中期,從事坭興工藝的人家,大都聚居於欽州城南魚寮街,並設店經銷,形成一條坭興巷,又名“宜興街”。至今有話流傳:欽州坭興養了一街人。

清光緒年間,欽州設道署後,官員來往較多,他們都買些坭興帶回省外珍藏或送給親友。那時,廣州六榕寺僧鐵禪,託人向欽州“仁義齋”定製3尺多高的大花瓶一對,陳列於六榕寺內。當時能製作這樣巨型的陶器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坭興藝人的高超技術水平。

宣統二年(1910年)至民國19年(1930年),欽州坭興陶3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均獲大獎。第一次是宣統二年,清政府在江寧(今南京)舉辦第一次勸業會,欽州參展的坭興陶瓶及罐獲得金牌獎;第二次是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欽縣“黎家園”造出的一對坭興陶瓶參展,獲第二名金牌獎,這是中國陶器最早獲得的國際大獎;第三次是1930年,欽縣“黎家園”製出的坭興陶豬膽瓶,參加比利時獨立一百週年紀念所舉辦的世界陶瓷展覽會,獲第一名金獎。

「方志论坛」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

民國初期,欽州坭興已名聲遠揚,暢銷香港、澳門、廣州和上海,其後又通過越南遠銷東南亞。直至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才停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扶持坭興產業。1956年8月成立坭興工藝廠,到1981年,欽州坭興企業發展到3家,從業人員達到700多人。坭興品種繁多,有花瓶、茶具、花盆、文具、食具、燻鼎、仿古及光化異形品等8大類。產品除在國內銷售外,還出口日本、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瑞典、印度、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雕刻工藝品被國內外博物館、藝術館及愛好者廣泛收藏,其中“水滸”花瓶現陳列於日本一間陶瓷展覽館,“紅樓夢”大花瓶陳列於澳門“葡京酒家”,“嫦娥”大花瓶陳列於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

解放以來至21世紀初,欽州坭興陶先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參展參賽大獎40多次。2001年起,欽州坭興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作為禮品送給兄弟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及港澳特首,受到了歡迎。

更多鏈接:

廣西地方誌辦公室出品

審校:吳輝軍 遊 勇

總編:李秋洪 鄧敏傑

※參考文獻:

《廣西地方誌》期刊,廣西地方誌辦公室編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