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粉能有多大魔力?讓郎咸平吃完了,還要帶著走

“一家做了嫩個(這麼)多年口味都沒變差的麵館”“從老闆到服務員態度都超好”“從初中吃到現在”……在大眾點評上,諸如此類的好評指向的是一家名叫“馮山妹風味美食坊”的網紅店鋪。

從當初的“貴州風味面莊”到“馮山妹風味美食坊”,從求精中學旁搬至魯能巴蜀中學,21年來,大排粉一直都是他們的金字招牌,總能讓人心心念念。

郎鹹平也與這家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第一次品嚐大排粉時就被“圈粉”,不住地向其他顧客稱讚食物的美味,飯後還打包了一份帶至機場。此後,但凡在重慶的行程能靈活安排,郎鹹平必定前來“打卡”。

一碗米粉能有多大魔力?讓郎鹹平吃完了,還要帶著走

對“馮山妹風味美食坊”來說,這一切絕非偶然。

它的前身是“貴州風味面莊”,原“四川省重慶市第六中學”更名為“重慶市求精中學”前一年的1996年,以粉、面為主的面莊在學校旁邊紮下了根。

開面莊源於老闆馮山妹的丈夫由始至終的創業夢。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為糧站站長後,仍不忘抽空做生意。90年代中後期,時值國有企業人員分流大潮,出於為別人留機會、圓創業夢的考慮,馮山妹的丈夫毅然選擇離開。為了支持丈夫的夢想,馮山妹辭掉了薪資可觀的醫院工作,從貴州來到了重慶。

夫妻倆選擇山城是因為大多數親戚都定居於此,對於面莊的選址,他們的建議更有參考價值。不過,親戚中並沒有從事餐飲行業的人。在馮山妹的印象中,當初在重慶打著“貴州風味”旗號的小吃店不多,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算第一家。

“人滿為患”也是這家店的常態。27平米的小店內擺放著四張桌子,每桌坐六人,人多時七人擠著坐。店外放置桌椅不被允許,飯點時分食客“站著吃”“蹲著吃”“墊紙坐著吃”便成了常態。不論是學生還是其他回頭客,“他們流著汗吃大排粉的樣子讓整條街的商家都很羨慕我們。”馮山妹回憶道。

十三年後的元旦,因原所在街道拆遷,“貴州風味面莊”搬至魯能巴蜀中學附近並開始營業,店名更名為“風味美”,後再更名為“馮山妹風味美食坊”。

地方變了,名字變了,大排粉的味道沒有變。很多食客從上清寺追到新店解饞。

一碗米粉能有多大魔力?讓郎鹹平吃完了,還要帶著走

起初,米粉由馮山妹的丈夫負責從貴州運往重慶。彼時還沒有高速公路,兩地往返耗時長,米粉在夏季運輸中極易變質。考慮到米粉的新鮮性和兩天一運的成本,馮山妹和丈夫決定自力更生。

“找了不少店老闆學習,學費起價一萬。”儘管過去數十年,馮山妹說起學費仍會心痛。在不斷摸索下,混合數種或增加粘性、或增加香味的米,不添加工業膠的米粉面世。

對任何一家餐館來說,好味道才是制勝王道。馮山妹認為這得從原材料選購做起。早在上清寺時,她和丈夫就瞄準了學田灣菜市場,本著“市委市政府的人都在那裡買,監管力度至少比小市場大”“只談質量,不談價錢”的理念,他們把學田灣菜市場作為蔬菜採購的來源。大排則選用貴州農村土豬肉,要求300斤以上,保證大排肥瘦相間。

受一些商家的影響,馮山妹幾年前託人在店內和收豬排處修建了凍庫。凍庫零下十幾度的低溫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豬排原有的新鮮感,也避免了冰櫃冷凍的潛在威脅,“以前有員工不小心踢掉了冰櫃插頭,3000多元的豬排未能成功冷凍,而後產生了些許異味,”馮山妹說,“其實這種異味在成品中幾乎無從察覺,但我還是直接送給了收潲水的阿姨。產品即人品,我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

調料方面,常規調料由合作多年的供應商定期配送至店鋪。值得一提的是店鋪辣椒的多樣:米粉辣椒、小面辣椒、羊肉辣椒、糊辣殼辣椒和來自遵義綏陽的辣椒。多重品類的辣椒,輔以顧客多元的口味,最終呈現出個性化的成品。

“若客人要求只加一點辣椒,成品卻紅彤彤的,我會要求廚房再做一碗。如果顧客面露難色,我會主動上前詢問。”

“寧以‘最快的速度上菜’,也不願提前做好”被馮山妹奉為圭臬,她對“新鮮感”的執念貫穿選材到製作的始終。正因如此,店鋪外賣配送範圍小,馮山妹也表示不會擴大配送範圍。

馮山妹也會在“小而美”上動點“小心思”:用土豆子製作豆腐乾,還原“有苦有澀”的老味道;在店內開闢一個小廚房製作蔬菜鴨血湯,保證學生維生素C和鐵元素的攝入。

“我們可能是全重慶市唯一一家用土豆子做豆腐乾的,土豆子是我們託人在貴州老家種植的。豆腐乾不含防腐劑,夏天半小時左右就會壞,這就像從前的豆腐買回家,不一會兒就會變味。蔬菜鴨血湯主要面向學生,售價6元,除去鴨血和青菜的成本,利潤其實很薄。”

一碗米粉能有多大魔力?讓郎鹹平吃完了,還要帶著走

馮山妹風味美食坊的後廚差不多跟前廳一樣大,這與其他普通餐館侷促的廚房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面積”後廚分為米粉手工製作間、米粉加工間、麵條間、炒飯間、藏料間、清洗間和蔬菜鴨血湯加工間,主要的產品生產間配備4名左右的員工。

30多名員工分為三部分:馮山妹的親戚(佔大多數)、附近居民(只負責中午的工作)、假期勤工儉學的學生。在這裡,他們能享受一些“貼心服務”:包吃包住、高溫時節的100元補貼等。

馮山妹評價自己的員工“都有正能量的特質”,員工中,既有廚房內外工作通吃的“全能選手”,也有不想養尊處優的阿姨,更有想為家裡減輕負擔的大學生。

馮山妹深信,老闆能感染員工。她長期處在忙碌的一線,空調房裡也能使黑色T恤浸出白漬。她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希望在監督員工的同時把能量傳遞給員工。如前所述,馮山妹能細膩地捕捉到顧客神情傳達的信息,按照她的說法,大多員工同樣能做到察言觀色。

對於勤工儉學的大學生,馮山妹秉持著“回饋社會”的原則少量錄用,“店裡人手是夠的,但這些孩子和我都是老鄉,我還是希望能讓他們家庭重擔輕一點。別的不說,在這裡的兩個月至少能讓他們吃得壯壯的。”

臨時工小劉去年高中畢業後,每個假期都會到店裡打工,他的親姐姐也在這裡。雖然臨時工只需負責傳菜等工作,但小劉也學會了炒飯,偶爾會去炒飯間幫忙。回首這一年,他說自己變得“能體諒他人”了。“去年有個訂單明明才下單兩分鐘,騎手卻誇大其詞,對我姐說等了很長時間,我看不慣我姐被欺負,和他大吵一通,”小劉頓了頓,“我現在能理解騎手催單的心情,所以現在的我會先了解他需要配送的訂單,若訂單數量大且快超時,我們會加緊製作。”

在提供日常服務的基礎上,馮山妹聚焦了一些細節:在衛生間門上的“溫馨提示”中附上電話號碼,為生理期女生或恰逢廁紙用光的客人提供便利;將含有“本店熱情服務,電話XXX(馮山妹聯繫方式)”內容的商標貼在外賣的醒目處,一度每天手寫300餘張,當顧客對食物不滿意時,可聯繫她重新安排配送。

因此不難想象,當顧客用餐結束後笑著向馮山妹反映食物味道不如往日時,視顧客、食物如生命的她會很生氣。但馮山妹不會發脾氣,她會抑制怒火,到了晚上再心平氣和地與員工談心。“發火於事無補。晚上等所有工作忙完了後再交流,便於他們消化。”

一碗米粉能有多大魔力?讓郎鹹平吃完了,還要帶著走

求精中學的學生稱呼馮山妹為“素粉嬢嬢”——沒錢時可以賣個可憐找她煮素粉吃。有錢付的學生,往往付二兩的錢吃了三兩,付三兩的錢吃了半斤甚至六兩。剛在山城落腳的馮山妹並不富裕,甚至有些捉襟見肘,“不過我很樂意被孩子們‘剝削’。”

馮山妹樂於也擅長和學生打交道。她記憶力好,進店用餐兩三次就能被她記住。時間長了,誰愛吃泡菜,誰喜歡多醋,馮山妹瞭然於心。在學生面前,她把“爸媽沒在身邊,嬢嬢負責管飽”掛嘴邊;在學生家長面前,她承諾“孩子在這兒吃就像在自家吃”。

無論是“貴州風味面莊”,還是“馮山妹風味美食坊”,足夠長的經營時間使馮山妹與求精、巴蜀兩所中學的學生都有著深厚的感情。每日進店客人中,兩所學校在讀或業已就業的學生多達數十名。他們鍾情於味道,也把這家店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店鋪從不做推廣,但數量龐大的學生卻是店鋪的“小廣告”,這些“小廣告”通過強、弱社會關係鏈不斷將店鋪推介給他人,擴大其知名度。

回頭客也是關注“山寨”現象的“小間諜”。“貴州風味面莊”搬離上清寺後,一家風格類似的店鋪登場,老闆自稱“貴州”(這一時期馮山妹的暱稱),原以為馮山妹重回上清寺的人們卻發現,此“貴州”非彼“貴州”,此米粉非彼米粉。

“學生們跟我談到這個時,他們氣不打一處來,甚至直呼‘砸了那家的招牌’。”馮山妹不太在乎被模仿,她說只要產品質量有保障就好。

後來,那家店由於經營不善停業。馮山妹也開始有了憂患意識,完成了“馮山妹風味美食坊”的商標註冊。LOGO是她本人的圖像,“比較有辨識度,方便老顧客找到我。”

得益於那些一往情深的老顧客,以及受他們影響慕名而來的新顧客,店鋪產品日銷量在千份以上,月營業額超過60萬元。

不少親戚勸馮山妹實行標準化、規模化運營,其中不乏能助她實現上市的能者,但面對批量生產中的潛在風險、個人對“個性化”的堅持,馮山妹選擇說“NO”。

“粉有硬軟之分,個人口味也不盡相同,這種個性化裡往往蘊含著我對顧客的瞭解、我和顧客之間的感情。我只想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所追求的情懷、產品質量中。我覺得我做的不是生意,是情懷。”

“做好每一碗,服務好每一個客人。這就是我的規劃。”

一碗米粉能有多大魔力?讓郎鹹平吃完了,還要帶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