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大師默然離去:他毅然回國,爲「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一名傑出的物理學家,

他做到了科研有道,是低溫世界的拓荒人;

作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他也做到了育人有方,是祖國棟樑的栽培者。

憑著滿腔愛國熱血,

即使在低溫世界裡也要熱火朝天;

憑著頑強的科研精神,

即使在困難的年代裡也要永不言棄。

他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

不圖功名,只為國強。

又一位大師默然離去:他毅然回國,為“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他是著名物理學家、

我國低溫物理和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洪朝生

1920年10月10日

洪朝生出生於北京,

父親洪觀濤早年曾加入同盟會,

後赴法國、比利時留學八年,專習鐵路工程。

回國後任隴海鐵路潼關至西安段工程局局長

兼總工程師及鐵道部路政司技正等職。

外祖父高夢旦為近代著名出版家。

洪朝生的中學階段

是在北京育英學校和匯文中學

這兩所教會學校度過的。

初中開學不久,

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育英學校英文教師崔先生和任太太

在課堂上誦讀英文報紙關於事變的報道時,

不禁失聲慟哭,頓時整個教室哭聲一片,

這個場景在洪朝生幼小的心靈中

留下了永生難忘的烙印。

在匯文讀高中期間,

他在物理名師張佩瑚等人的引導下,

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立志做一名物理學家。

張佩瑚不但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

和教育家,而且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

在民族危亡緊急時刻,他在課堂上對同學們說:

“一旦戰爭爆發,你們青年學生都應當參戰,

我也將用我所學的無線電知識去為抗戰服務!”

他那擲地有聲的話語對同學們觸動很大。

在此期間,洪朝生參加了

“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

在全校師生大會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

1936年,

洪朝生考取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但篤信“工程救國”的父親堅決反對

他學物理而令其轉入工科,

並以不提供學習費用相脅。

無奈,他只好轉入工學院電機工程系。

1937年抗戰爆發後,清華南遷至長沙,

他曾和同學商議好奔赴延安,

後因交通封鎖等原因,未能成行。

又一位大師默然離去:他毅然回國,為“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1938年,湘黔滇旅行團第二大隊一中隊一分隊隊員合影(前排左二為洪朝生)

1938年,學校再度南遷,

他隨學校“湘黔滇旅行團”步行三千餘里

至昆明,就讀於西南聯大。

1940年聯大畢業後,

他又在該校電機系做了4年助教。

1944年,

洪朝生同時通過了庚款留英和留美考試。

他接受範緒筠老師的建議,於1945年赴美國

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電子物理學,

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入普渡大學作研究。

其間,洪朝生在半導體

鍺單晶低溫運輸現象的實驗中,

發現雜質能級上的導電現象,

形成雜質導電的概念,這一工作引起了

國際上對無序系統電子輸運機制的探索,

其所發表的論文引用壽命長達60餘年。

又一位大師默然離去:他毅然回國,為“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在美期間,

洪朝生還積極參加了“北美中國學生會”

和“留美科協”的進步學生活動。

新中國成立時,正在普渡留學的他心潮澎湃,

按照《華僑日報》轉載的五星紅旗圖樣和製法說明,

在座標紙上精心繪製了五星紅旗圖樣,

以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熾烈情感。

洪朝生在普渡大學所取得的成就

得到室主任哈洛維茲的高度認可,

他多次挽留洪朝生繼續從事該項研究,

並允以加薪等條件,及至洪朝生到荷蘭後,

仍多次寫信動員其重返普渡。

與此同時,洪朝生的才華

也得到著名物理學家莫特的賞識,

他熱情邀請洪朝生到他所在的英國利物浦大學

跟他一起做位錯理論研究,這對於

對物理理論研究情有獨鍾的洪朝生而言,

自然有著相當大的誘惑力,但他心意已決,

婉拒了他們的盛意,毅然於1952年初回國,

投身新中國低溫事業的創建與發展。

1953年

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組建了

國內第一個低溫實驗室,主持研製低溫研究設備,

先後在國內首次實現了氫的液化和氦的液化,

並使該技術在國內得以推廣,為我國科學研究,

特別是“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做出了貢獻。

1970年代領導低溫科研隊伍,

完成了大型空間環境模擬系統

KM3和KM4低溫氦製冷系統的研製任務,

提供衛星上天的空間環境模擬試驗條件,

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KM4大型航天環模設備的研製”

獲得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又一位大師默然離去:他毅然回國,為“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數十年後,

他的學生張殿林曾問他,

如果您當年不回國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會不會有更大的學術成就時,

洪朝生搖搖頭說:“沒有如果”

他從未動搖和後悔回國的決定。

回國後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科研和教學生涯中,

洪朝生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優秀科技人才。

他指導的研究生張裕恆、張殿林,

在科技大學教過的學生趙忠賢,

在半導體聯合科技攻關中指導過的

青年科技人員陳星弼、王啟明等人,

後來都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在學生們眼中,

洪朝生博學卻又十分謙虛,

經常和學生共同探討科研問題:

對待學術又十分認真嚴謹,

富有挑戰精神並敢於質疑學術品質;

同時,他還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和紮實的工作能力,對學生的培養十分負責。

這些體現在洪朝生先生身上的優秀品質

使他的學生受益匪淺,成了他們後來

科研和教學中寶貴的財富。

又一位大師默然離去:他毅然回國,為“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2018年8月19日10時10分,

洪朝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

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8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我們永遠懷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