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路 同樣的溫度

不一樣的路 同樣的溫度

高鐵時代

在中國的東部,1100公里的京滬高鐵上,復興號列車正以300公里的時速前行。它串起了北京和上海——這兩座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繁忙的商旅人士,早上8點在北京登車,中午就能在上海吃午飯。

不一樣的路 同樣的溫度

慢車

兩千公里外,西南邊陲的大涼山深處,568次列車以平均時速40公里在群山之間穿行。在這個高速列車交叉縱橫的時代,這樣的慢車似乎有些脫離時代軌跡。它所走的成昆鐵路,是新中國最早投入建設的鐵路之一,1958年動工,到1970年才正式建成通車。它所連接的成昆兩地,是中國地質環境最複雜、也是最窮最落後的地區之一。

在50年裡,全國鐵路有過幾次大提速,運行在成昆線上的很多列車,逐漸加上了“K”(快速)、“T”(特快)、“Z”(直達特快)等字頭,很多站點不再停留。而只有568次列車,身披經典的軍綠色,近50年來一直緩慢穿行在這片大涼山區。它就像一座古老的大擺鍾一樣,來回往復、風雨無阻,停靠在一個個不知名的小站點上,帶領著千千萬萬的彝族同胞走出大山,牽引著山區經濟的發展。

不一樣的路 同樣的溫度

大涼山居民

而在遙遠的晉豫交界的太行山區,蜿蜒著一條長約7.5公里的非專業人員建造開鑿的掛壁公路。這條公路因其險峻而得名,它的起點鍋崖溝,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原本沒有任何道路與外界連通。上世紀60年代,當地百姓為了走出大山,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用錘子、釺子開鑿出了懸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公路。雖然這是一條非標準的公路,很多路段車輛只能以20公里的時速前進,但卻改變了鍋崖溝整整一代人的生活,這種改變與高速鐵路的發展具有同等意義。

不一樣的路 同樣的溫度

大涼山新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城市變得越來越大,生產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近三十年來,飛機、高鐵和公路不斷更新換代,都是為了滿足現代人對時間和效率的追求。

但568次列車和掛壁公路告訴我們,不僅是大城市,在貧窮的山區,那裡的人們也有著與世界互聯互通的願景。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大力推行,那些緩慢而陳舊的路,也值得我們投入更多的情感。編輯:張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