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4歲未婚美女去相親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後千萬別這麼教娃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一個非主流的育兒號,各類乾貨八卦、知音知乎知心姐姐論壇

婦女之友持家必備,每週二、五歡迎來玩

最近一位34歲的未婚女藝術家獨自去全國有名的相親角上海人民公園體驗生活,被來相親的父母評頭論足,被稱為”最美郊區房“,意思是以房子比喻成她的話,長得漂亮被稱為房型不錯,但年齡太大了,只能算是“郊區房”。本來覺得自己條件尚可的她,被相親會給懟得要質疑人生了。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作為一個在30歲邊上才結婚的前聖鬥士,對於大齡未婚所要承擔的社會輿論壓力我深有感觸。女生過了25歲,就不可以再任性說自己還算年輕;28、29歲就到了未婚未育的職場年齡臨界點,HR看你彷彿都像要隨時準備結婚生子蹭公司福利的定時炸彈;30歲在婚姻這件事上,基本就慢慢涼了; 35歲如果還沒結婚,臉上妥妥地貼上女強人標籤,誰與爭鋒;40歲,連婚介所、街道辦大媽都不理你了.....

這個姑娘自己列出的條件如下,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也許是當媽了,看婚戀問題也會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她認為很棒的條件如“英國藝術碩士”“性格獨立”這些,大多隻是個人特點的標識,在婚戀市場上的確沒有什麼競爭力啊。

01

在中國的婚戀市場裡,匹配規則是這樣:C女配B男,B女配A男,A女的選擇範圍勢必只剩下C男和極少數有欠缺的A男。所謂欠缺,就是不能完全符合自己正常標準(並不過分的標準)的因素,比如二婚、二婚帶孩、性格缺陷、身體缺陷、家庭背景缺陷等等......然而A女們都是完美主義者,對於擇偶標準偏理想化,錯過了一波又一波,最後就把自己剩下了。

當一個女性34歲,在年齡、閱歷、經濟實力等各方面能夠匹配她的男人所要找的結婚對象,卻並不是她這個年齡層的。那些她們所認為的自己的優勢,比如工作能力強、有車有房、有頭腦有思想之類的,在她中意和匹配的男人看來,並沒有多少加分。因為這不是選生意夥伴,這是選老婆。

30-40歲的女性找對象,很難再找匹配的A男,因為他們都會找更年輕的,多數在25歲左右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年紀大的A女實在要找A男....鄧文迪,翁帆?那得大50歲才能沖淡25-35歲之間這短短5-10年的差距。男人一向如此,你懂的。

問題在於,這類大齡女性,思想和工作上受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多,畢竟年齡在那兒資歷在那兒,通常也算在A女階層吧(如果還達不到A級,局面只會更挫敗),然而偏偏身體是誠實的、傳統的,停留在尋找A和A+男的思路上。正如這位去相親會的女生,她找對象的標準也並沒有超凡脫俗,經濟要獨立——試問當下社會幾人敢說自己經濟獨立財務自由呢?年齡34歲以上這樣的未婚男性更是少之又少,鳳毛麟角。可以說,婚姻的路是越來越渺茫了。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02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以前對於另一半和婚姻的設想也還是停留在要志趣相投、兩情相悅的理想國,這當然很重要,但結婚了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才體會到父母們擔心的其實並不僅僅是婚姻問題。只不過是希望孩子們離開父母自己能過得很好,過得好的標準當然也包括組建自己的小家庭,幸福安定地過日子。因為他們更明白,在福利制度、養老配套並不完善的背景之下,個人能依靠的只有家人。

而今後的家人,一個是丈夫,一個是孩子。下面這則新聞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這才是父母們擔憂的真正原因,顯然視頻裡這位34歲的女生竟然還不能理解,認為父母只是一廂情願為孩子好,其實本來就是為了她們好啊,考慮得更加深遠

而女性30歲以後找結婚伴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的原因,即使男人嘴上不說,生育的生理年限也是一個非常現實和強大的理由。如果從30歲找到對象開始計算,正常進度下孩子出生最早也要在32歲左右,還不包括可能出現的懷孕困難。

看不清社會現實,自動放棄婚育權是非常不理智的。因為事實上,真的能獨身到老,所需要的是何其強大的內心,要承受多麼大的社會壓力。這才是父母最不忍心看到的。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中國的父母,永遠是這樣,為兒女操心得太多,卻不被理解。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03

孩子們如是說: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其實我反對的是一種所謂幸福的標準,就是你在一個被規定的年紀以內必須得結婚,到了結婚年紀我不結婚我就不幸福,我覺得最終還是能最大限度地做自己,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放我們自己去過我們自己的生活吧。”

這話10年前讓我看,我肯定拍手稱快。但現在來看,我想她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真的過得好這一生?年薪百萬的人,都不敢這麼篤定,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醫療、養老、住房,隨便哪一項,都可以讓人立刻返貧。歐美和深受歐美思潮影響的港臺人士推崇的不婚不育,獨身主義,是建立在強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上。即使如此,這幾年,大齡港女臺女嫁大陸同胞也不在少數。同志們真的想清楚了?

從她的徵婚條件可以看出,她對伴侶的要求也還是挺現實的,要經濟獨立,要積極向上,這和那些要求有房有車、要求學歷、家庭背景的明碼標價並沒有不同,只不過沒有具體量化而已。

除非是真的對異性毫無興趣,不然,如果對找人生伴侶還有希望和需求的話,真的沒什麼抹不開面兒的。因為早晚都要過這道坎兒,等到年紀太大總算磕磕碰碰跨過這道坎兒,才發現多的是22歲結婚23歲生子的”奶茶妹妹“,這會兒又被輿論奉為”人生贏家“了,而你還在以30、40歲高齡坐月子、餵奶換尿布。

說要獨立自由的是媒體,說大學畢業就嫁富豪是人生贏家的也是媒體,但媒體就那麼一說,從來不負責給你找對象,幫你生孩子啊。而無論是22歲結婚的奶茶妹妹,還是42歲結婚的奶茶,都與你無關。我們只是太平凡的芸芸眾生,儘早想明白自己想過的日子,就即刻去努力而已。

04

有些媒體總是鼓吹要富養女兒。所謂富養,大致就是集全家之力,給孩子提供最優的物質和教育資源。分析這位大齡女青年的情況,34歲的姑娘,父母大概是60歲左右的知識分子,也就是大概77年恢復高考以後的大學生,那時候大學生的含金量很高了,也大多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成就。所以這題的“隱藏條件”實際是她出生於一個高知家庭,家境殷實,本科學攝影,碩士留學英國學藝術,想必父母在女兒身上的投入也是很大很用心的,算是富養女兒的一個樣本了。但現在社會上這些留學歐美、碩博學歷的職場白骨精,為什麼會成為大齡剩女?

可另一些同樣是富養的孩子,同樣是來自家境殷實的中產家庭,讓女兒接受良好教育,培養得獨立自主、能力出眾,卻並沒有變成剩女,反而都嫁得不錯。比如媒體追捧的”奶茶妹妹“,26歲結婚的豪門媳婦徐子淇,以及”中產翻身變皇室貴族“的凱特王妃。

這是為什麼呢?

她們幾乎都是從小就對自己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並且切實努力執行。奶茶妹妹高中時候就已經在塑造”大家閨秀待字閨中“的人設了,徐子淇、凱特的家庭,更是從小就按著貴族標準培養女兒。這跟父母的價值觀和對社會的認知程度都有很大關係。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上一輩家長由於所處的年代和社會環境的侷限,教育理念匱乏,教育資源單一,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大多沒有完整的規劃。而如今我們這一代家長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各種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紛雜繁多,是應該根據自身家庭情況,主動規劃和選擇了。但目前看來,大部分家長也都還處在盲目跟風媒體潮流追求高大上的階段。

聽過一些家長對於富養的詮釋是,”有女兒就應該讓她少吃苦,想單身單身,想結婚結婚,想丁克丁克,想生娃生娃;想辭職就辭職,即使全職在家也不用看任何人臉色。底氣足腰桿硬,老公拎得清她可以小鳥依人,拎不清她可以想撕就撕,沒有任何顧忌。“ 聽著是挺爽的,但是就是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這世上本就沒有什麼絕對的自由,反而更多是來自中年中產關於事業、婚姻、健康、養老的各種焦慮,富貴豪門也有門當戶對、政治聯姻的身不由己。

可見家長自己有一個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價值觀是多麼重要。不然,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富養“——其實就是慣著唄,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素質、修養的教育,可實際上又不具備任性的實力,這樣孩子長大了,就會

陷入追求與現實不匹配,能力與要求不匹配,還因此感到困惑,卻不得不孑然立世的尷尬境地。與其如此,還不如早點找到自身的定位,更切合實際地教育孩子如何安身立命,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

什麼樣的家長,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想養什麼樣的孩子,身邊的例子都是前車之鑑。說到底,我們也只是想讓孩子能夠生活得安穩、輕鬆點。這和上一代家長,我們的父輩,那些為子女婚姻大事操心,堅守在相親角的老人們,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他們還更有執行力一點。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