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一个非主流的育儿号,各类干货八卦、知音知乎知心姐姐论坛

妇女之友持家必备,每周二、五欢迎来玩

最近一位34岁的未婚女艺术家独自去全国有名的相亲角上海人民公园体验生活,被来相亲的父母评头论足,被称为”最美郊区房“,意思是以房子比喻成她的话,长得漂亮被称为房型不错,但年龄太大了,只能算是“郊区房”。本来觉得自己条件尚可的她,被相亲会给怼得要质疑人生了。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作为一个在30岁边上才结婚的前圣斗士,对于大龄未婚所要承担的社会舆论压力我深有感触。女生过了25岁,就不可以再任性说自己还算年轻;28、29岁就到了未婚未育的职场年龄临界点,HR看你仿佛都像要随时准备结婚生子蹭公司福利的定时炸弹;30岁在婚姻这件事上,基本就慢慢凉了; 35岁如果还没结婚,脸上妥妥地贴上女强人标签,谁与争锋;40岁,连婚介所、街道办大妈都不理你了.....

这个姑娘自己列出的条件如下,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也许是当妈了,看婚恋问题也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她认为很棒的条件如“英国艺术硕士”“性格独立”这些,大多只是个人特点的标识,在婚恋市场上的确没有什么竞争力啊。

01

在中国的婚恋市场里,匹配规则是这样:C女配B男,B女配A男,A女的选择范围势必只剩下C男和极少数有欠缺的A男。所谓欠缺,就是不能完全符合自己正常标准(并不过分的标准)的因素,比如二婚、二婚带孩、性格缺陷、身体缺陷、家庭背景缺陷等等......然而A女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对于择偶标准偏理想化,错过了一波又一波,最后就把自己剩下了。

当一个女性34岁,在年龄、阅历、经济实力等各方面能够匹配她的男人所要找的结婚对象,却并不是她这个年龄层的。那些她们所认为的自己的优势,比如工作能力强、有车有房、有头脑有思想之类的,在她中意和匹配的男人看来,并没有多少加分。因为这不是选生意伙伴,这是选老婆。

30-40岁的女性找对象,很难再找匹配的A男,因为他们都会找更年轻的,多数在25岁左右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年纪大的A女实在要找A男....邓文迪,翁帆?那得大50岁才能冲淡25-35岁之间这短短5-10年的差距。男人一向如此,你懂的。

问题在于,这类大龄女性,思想和工作上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多,毕竟年龄在那儿资历在那儿,通常也算在A女阶层吧(如果还达不到A级,局面只会更挫败),然而偏偏身体是诚实的、传统的,停留在寻找A和A+男的思路上。正如这位去相亲会的女生,她找对象的标准也并没有超凡脱俗,经济要独立——试问当下社会几人敢说自己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呢?年龄34岁以上这样的未婚男性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可以说,婚姻的路是越来越渺茫了。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02

“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以前对于另一半和婚姻的设想也还是停留在要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理想国,这当然很重要,但结婚了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才体会到父母们担心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婚姻问题。只不过是希望孩子们离开父母自己能过得很好,过得好的标准当然也包括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幸福安定地过日子。因为他们更明白,在福利制度、养老配套并不完善的背景之下,个人能依靠的只有家人。

而今后的家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孩子。下面这则新闻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这才是父母们担忧的真正原因,显然视频里这位34岁的女生竟然还不能理解,认为父母只是一厢情愿为孩子好,其实本来就是为了她们好啊,考虑得更加深远

而女性30岁以后找结婚伴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的原因,即使男人嘴上不说,生育的生理年限也是一个非常现实和强大的理由。如果从30岁找到对象开始计算,正常进度下孩子出生最早也要在32岁左右,还不包括可能出现的怀孕困难。

看不清社会现实,自动放弃婚育权是非常不理智的。因为事实上,真的能独身到老,所需要的是何其强大的内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社会压力。这才是父母最不忍心看到的。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中国的父母,永远是这样,为儿女操心得太多,却不被理解。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03

孩子们如是说: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其实我反对的是一种所谓幸福的标准,就是你在一个被规定的年纪以内必须得结婚,到了结婚年纪我不结婚我就不幸福,我觉得最终还是能最大限度地做自己,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放我们自己去过我们自己的生活吧。”

这话10年前让我看,我肯定拍手称快。但现在来看,我想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真的过得好这一生?年薪百万的人,都不敢这么笃定,没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医疗、养老、住房,随便哪一项,都可以让人立刻返贫。欧美和深受欧美思潮影响的港台人士推崇的不婚不育,独身主义,是建立在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上。即使如此,这几年,大龄港女台女嫁大陆同胞也不在少数。同志们真的想清楚了?

从她的征婚条件可以看出,她对伴侣的要求也还是挺现实的,要经济独立,要积极向上,这和那些要求有房有车、要求学历、家庭背景的明码标价并没有不同,只不过没有具体量化而已。

除非是真的对异性毫无兴趣,不然,如果对找人生伴侣还有希望和需求的话,真的没什么抹不开面儿的。因为早晚都要过这道坎儿,等到年纪太大总算磕磕碰碰跨过这道坎儿,才发现多的是22岁结婚23岁生子的”奶茶妹妹“,这会儿又被舆论奉为”人生赢家“了,而你还在以30、40岁高龄坐月子、喂奶换尿布。

说要独立自由的是媒体,说大学毕业就嫁富豪是人生赢家的也是媒体,但媒体就那么一说,从来不负责给你找对象,帮你生孩子啊。而无论是22岁结婚的奶茶妹妹,还是42岁结婚的奶茶,都与你无关。我们只是太平凡的芸芸众生,尽早想明白自己想过的日子,就即刻去努力而已。

04

有些媒体总是鼓吹要富养女儿。所谓富养,大致就是集全家之力,给孩子提供最优的物质和教育资源。分析这位大龄女青年的情况,34岁的姑娘,父母大概是6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大概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大学生,那时候大学生的含金量很高了,也大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就。所以这题的“隐藏条件”实际是她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家境殷实,本科学摄影,硕士留学英国学艺术,想必父母在女儿身上的投入也是很大很用心的,算是富养女儿的一个样本了。但现在社会上这些留学欧美、硕博学历的职场白骨精,为什么会成为大龄剩女?

可另一些同样是富养的孩子,同样是来自家境殷实的中产家庭,让女儿接受良好教育,培养得独立自主、能力出众,却并没有变成剩女,反而都嫁得不错。比如媒体追捧的”奶茶妹妹“,26岁结婚的豪门媳妇徐子淇,以及”中产翻身变皇室贵族“的凯特王妃。

这是为什么呢?

她们几乎都是从小就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并且切实努力执行。奶茶妹妹高中时候就已经在塑造”大家闺秀待字闺中“的人设了,徐子淇、凯特的家庭,更是从小就按着贵族标准培养女儿。这跟父母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都有很大关系。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上一辈家长由于所处的年代和社会环境的局限,教育理念匮乏,教育资源单一,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大多没有完整的规划。而如今我们这一代家长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纷杂繁多,是应该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主动规划和选择了。但目前看来,大部分家长也都还处在盲目跟风媒体潮流追求高大上的阶段。

听过一些家长对于富养的诠释是,”有女儿就应该让她少吃苦,想单身单身,想结婚结婚,想丁克丁克,想生娃生娃;想辞职就辞职,即使全职在家也不用看任何人脸色。底气足腰杆硬,老公拎得清她可以小鸟依人,拎不清她可以想撕就撕,没有任何顾忌。“ 听着是挺爽的,但是就是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由,反而更多是来自中年中产关于事业、婚姻、健康、养老的各种焦虑,富贵豪门也有门当户对、政治联姻的身不由己。

可见家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不然,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富养“——其实就是惯着呗,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素质、修养的教育,可实际上又不具备任性的实力,这样孩子长大了,就会

陷入追求与现实不匹配,能力与要求不匹配,还因此感到困惑,却不得不孑然立世的尴尬境地。与其如此,还不如早点找到自身的定位,更切合实际地教育孩子如何安身立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什么样的家长,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想养什么样的孩子,身边的例子都是前车之鉴。说到底,我们也只是想让孩子能够生活得安稳、轻松点。这和上一代家长,我们的父辈,那些为子女婚姻大事操心,坚守在相亲角的老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他们还更有执行力一点。

从“34岁未婚美女去相亲角十多次受辱”思考,以后千万别这么教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