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古人有言,“焚香看畫,一目千里,雲樹靄然,臥遊山水,而無跋涉雙足之勞”。講的是可以借香神遊天地。香道,是一種自然與人文交匯的體現。香料天然的色澤與芳香美令人心曠神怡,香器則體現了工藝與技巧,焚香又包含了人們對於生活的追求。

在眾多材質製作而成的香具中,玉香具猶如空谷幽蘭,獨得一份優雅天成的氣韻。

薰香爐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玉雕香爐,是一種用來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它質料名貴、雕工精美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

香爐對材質的質地和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所選用的材質不能有瑕疵和裂紋,而且要均勻才能進行掏膛工藝。掏膛則是要求爐瓶底及口小,肚子大。同時為保證香的通暢,還要進行鏤空處理。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設計個有不同。

​玉手爐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手爐又稱袖爐、手燻、火籠,作為一種抵禦冬天寒冷的日常器物,手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從唐代開始,人們開始用銅製成手爐,並在銅板上錘揲出花紋,使得手爐精湛而華美。

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帶仍有少量生產,隨著社會的進步,手爐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收藏愛好者喜愛的藝術品。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現在玉雕中的手爐多為圓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鏤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圖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紋樣。

玉香插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香插在古代是被用於改善居室環境的一種焚香工具,也是廟宇及宗祠的安前主要工具之一。而現代由於香插的造型更加的新穎而被更多的家庭使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香插賦予了香品更多的造型可能,既可以插放線香,又可以盛放臥香或盤香。香插底座附近有一個插口,固定線香,有的插口做的非常巧妙,比如老翁垂釣的袖口斜向上開一小孔,彷彿釣竿的延長,生動有趣。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香插的造型可以說是最無束縛的,只要留一小孔能插一炷香,便實現了它的功能性,至於其他,可以天馬行空的發揮。

相比別的玉器,香插自帶一段風雅,盈盈一方託於掌上,你看到的不僅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香囊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香囊,它是古代最流行的佩帶飾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金銀、玉等硬材製作的小盒,盒面鏤空以散發香氣;一類則是紗、羅、錦、鍛等織物縫成的軟質小袋。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由於香囊是隨身之物,也就成了戀人之間為表衷情相互贈送的定情信物。中國也有不少民族用贈香囊(荷包)來表示愛慕之情。

如今,香囊雖然作為一種裝飾,或懸於頸,或掛於包,或點綴於車,用法與古人不同,多半也只是為了美觀。人們佩戴香囊,既是外在的優雅,也是內在的高潔。

因香而生,依香而美——玉香具

爐香嫋嫋,既馨且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