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文化傳媒公司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業績大地震”!

近日,文化傳媒上市公司相繼發佈了2018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半年報,據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的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前,有6家公司在上半年淨利潤處於虧損狀態。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另外,包括印紀傳媒、華聞傳媒、驊威文化等在內的6家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預計降幅達到70%以上。文投控股、華媒控股等公司目前尚未發佈半年業績預告,但一季報業績或虧損,或“腰斬”,半年報存在較大的虧損風險。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據調查,在這些業績動盪劇烈的公司中,樂視網、暴風集團等都陷入了嚴重的資金困境,前者甚至逼近退市邊緣;驊威文化、長城動漫等跨界轉型而來的公司也在“水土不服”中艱難掙扎,後者甚至只能藉助政府補貼度日;電廣傳媒、騰信股份等閉眼狂奔,斥巨資收購的公司業績貢獻不佳;東方網絡、印紀傳媒等試探監管紅線,企圖以不合理的會計計算方式增厚業績,甚至涉嫌財報造假……

隨著業績頻頻“暴雷”,大多公司股東的股權質押份額不斷擴大,股價跌破平倉線、司法凍結、退市危機等接踵而至。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現金流斷裂

直擊公司發展“命門”

現金流作為公司的發展“命脈”,一旦斷裂造成的後果不可估量,宣亞國際目前剛陷於虧損還不算嚴重,但暴風集團大股東所持股票被司法凍結,樂視網更是瀕於退市邊緣。

1、樂視網5次發佈“退市”公告

在此次統計的上市公司中,樂視網的虧損最為嚴重。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樂視網預計虧損超過11億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虧損6.36億元。此次虧損的直接原因,便是“嚴重的資金緊張壓力”。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8月10日,樂視網公告稱:“公司資金問題尚無法得到解決,公司經營未能得到全面好轉,下半年存在持續虧損的可能性。如經審計後公司2018年全年淨資產為負,公司存在股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這已經是樂視網在不到1個月時間內,第5次發佈“退市風險提醒”。

自從賈躍亭累計減持套現117億元出逃後,樂視網便一步步陷入發展困境。即便有融創中國150億“接盤”,但樂視網的現金流依然難以為繼,虧損的局面也一直未有改善。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截至今日收盤,樂視的市值已經跌至85.77億,與融創中國“接手”樂視之初的701億市值相比,不足兩年便下降了87.8%。

不過,融創似乎並沒有放棄樂視網的想法,昨晚(8月9日),樂視網公告顯示,公司審議通過了3件議案:子公司樂融致新和樂創文景合作《童話俠》項目,由樂創文景向樂融致新支付2000萬元合作費用;樂視網旗下樂融文化租賃融創物業廣告位設備,播放商業廣告內容;以及樂融致新向樂視商業保理申請借款1.1億元。

然而儘管如此,被退市危機環繞的樂視,前路依然艱難。

2、暴風集團融資20億變5000萬

“前車之鑑”還在眼前,有著“小樂視”之稱的暴風集團就已有了步其後塵之勢。

暴風集團2018年上半年的淨利潤預計虧損8500萬至9000萬,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1572萬。暴風集團同樣面臨著瀕於斷裂的現金流,雪上加霜的是,暴風集團並沒有一個像“融創”似的角色為其持續輸血。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暴風集團的營收依賴以互聯網電視為主的銷售商品營收,然而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此項業務的毛利率為-7.15%,也就是說,作為支柱業務的互聯網電視產品銷售並未給公司貢獻業績。在此情況下,今年年初,暴風集團仍提出2018年“All for TV”的集團戰略,進一步加劇資金鍊的崩盤。

今年5月29日,暴風集團公告稱:公司預計將於10個交易日內推出再融資不超過5000萬元的增發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暴風的融資渠道為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通道,而5000萬的金額為此通道的融資最高值。而在20天前,暴風集團剛向證監會申請撤回了該公司於2016年8月份推出的再融資申請,當時的擬融資金額達到20億。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從融資20億變為5000萬,反映了暴風集團捉襟見肘的資金困境。2018年的一季報數據顯示,暴風集團的流動資產總額為18.29億元,而流動負債則高達19.75億元,其流動資產已經不能夠覆蓋流動負債,資金鍊在未來一年內有較大的斷裂風險。

資本已經聞風而動。7月6日,暴風魔鏡股東中信資本以股權轉讓合同糾紛為由,向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對馮鑫名下暴風集團327萬股股票進行司法凍結。

3、宣亞國際5個募投項目中3個進展為0。

此外,現金流同樣緊張的宣亞國際也已經出現了虧損的跡象。2018年上半年,宣亞國際實現淨利潤260萬,較上年同期的2722萬下降了90.44%。實際上,宣亞國際在今年一季度的淨利潤已經達到325萬,即公司在第二季度的淨利潤虧損了65萬元。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去年,宣亞國際上市不到兩個月,公司就擬以28.95億元收購蜜萊塢48.2478%股權,成為蜜萊塢控股股東,而蜜萊塢旗正是映客直播背後的公司。此次收購難免“借殼”的嫌疑,八個月後,宣亞國際宣佈終止此次收購,隨後復牌便連吃六個跌停,公司的股價持續下跌,截至目前市值已經下滑近139億,降幅達82.2%。

除了收購映客失敗,宣亞國際自身的業務也沒有很強的盈利能力。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主要的子公司共計4家,其中僅一家淨利潤達到97萬,其餘三家累計虧損超800萬。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此外,宣亞國際的募投項目推進緩慢,共計募集的2.48億資金中,有7380萬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為目前投放最大的項目,另外有3個項目進度為0。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綜上所述,公司的現金流一旦無以為繼,陷入虧損之後將面臨現金流的更大斷層,若不及時輸血,公司面臨的將是致命的打擊。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跨界多依賴收購

但“水土不服”,發展不暢

隨著文化傳媒行業崛起,尤其是影視市場被做大,熱錢不斷襲來之際,伴隨著大量公司“跨界入行”。比如前身是玩具企業的驊威文化、奧飛娛樂;從焦炭行業走來的長城動漫;曾是量具量儀、機床工具行業龍頭的東方網絡……比比皆是,就連“土生土長”的華錄百納在業績虧損之後,也選擇易主給“門外漢”,業內的跨界風潮還在繼續,但有不少公司的業績表現卻不盡人意。

1、驊威文化頭部劇斷檔近1年

2018年上半年,驊威文化的淨利潤預計在3299萬之間,與上年同期的1.52億相比,下降了78.37%。這已經不是驊威文化第一次業績斷崖式下滑了。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驊威文化的前身是廣東驊威玩具工藝股份有限公司,後來由於玩具業務不斷虧損轉而引入影視和遊戲業務。

2015年至2016年,驊威文化先後斥資24億收購了唐家三少、撒冷持股的第一波網絡,與桐華綁定的影視公司夢幻星生園,以及風雲互動網絡科技等公司。其中,夢幻星生園承諾2015年至2017年的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億元、1.34億元、1.65億元。而標的公司的業績對賭成了驊威文化在此期間幾乎全部的業績來源。

然而,到了2017年,多家公司的對賭期截止,失去對賭保障後,併購標的業績滑坡將直接拉低公司淨利潤。後來,驊威文化拋出了擬不低於30億收購張紀中女兒公司——東陽曼荼羅的公告,東陽曼荼羅給驊威文化的對賭承諾高達14億。

在此期間,公司參投的影視項目孵化緩慢。半年報中顯示,驊威文化3.9億賣給優酷的《幕後之王》,以及《他看見我的眼睛》目前正處在後期製作,尚未確認收入,是造成業績下滑的一大原因。實際上,2017年至今,驊威文化的頭部劇便一直處在斷檔狀態。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驊威文化長期無作品輸出,業績又對收購標的極其依賴,最終引發淨利潤的劇烈波動。而這樣的現象,幾乎是“跨界公司”的通病。

2、長城動漫業績依賴政府補貼

2018年上半年,長城動漫預計淨利潤在500萬至750萬之間,相較上年同期的2923萬下降了74.3%至82.9%。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長城動漫原名為四川聖達,是一家大型獨立焦炭企業,後來斥資10億收購的包括美人魚動漫、湖南宏夢卡通、杭州東方國龍、北京新娛兄弟等在內的7家動漫產業類公司,標的的業績對賭同樣是其業績的主要來源。

一般而言,孵化出爆款動漫IP的時間相對更長,公司的回報週期也更長,需要更多的資金注入。而長城動漫的研發投入已經從2016年的1400萬以上,下降至2017年的945萬。

另外,財報數據顯示,長城動漫在2016年便已虧損8063萬,2017年淨利潤卻暴增至1.27億元,而天芮經貿、東方國龍等公司均未完成業績對賭。長城動漫對此的解釋是“收到政府補助”。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據統計,長城動漫在近3年內共得到政府補助1.71億元,公司業績也與補助息息相關。關於政府的補助問題,深交所也曾對此出具問詢函。而今業績大幅下滑,恐怕並非政府“撥款不足”,而是長城動漫“轉型陣痛”。

3、美的少主控股華錄百納

2018年上半年,華錄百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2.6億至2.65億,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6400萬。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華錄百納的業績劇變,主要是由於公司的綜藝節目大不如前,影視項目嗅覺滯後,體育板塊“燒錢”利薄。而虧損規模較第一季度的4600萬擴大至2.6億的規模,還與公司經歷的實控人變更有關。

5月28日,華錄百納的原控股股東華錄文化完成了與盈峰集團和普羅非的股權交接,涉及的股份轉讓款高達18億元,隨後,盈峰集團拿到12.55%的股份,成為華錄百納的控股股東。

據瞭解,盈峰集團和普羅非的法人為何劍鋒,他的父親是美的集團的創始人何享健。跨界而來的新股東還需要時間打破行業壁壘,易主前後的磨合期帶來的業績動盪不可避免。

當下,華錄百納不僅業績虧損,股市表現更是蕭條。僅從2018年至今,華錄百納市值已從107億跌至50.3億,降幅達52.9%。“門外漢”跨界入局,華錄百納的業績扭轉、股價提振恐怕路漫漫。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投資“閉眼狂奔”

標的“暴雷”招致業績虧損

跨界而來的公司在轉型初期需要較長的時間熟悉行業環境,依賴併購標的擴充業績似乎“情有可原”,但業內也有不少公司以收購的形式盲目擴張,而“閉眼狂奔”最終帶來的便是業績虧損。

1、電廣傳媒投資標的頻頻“暴雷”

2018年上半年,電廣傳媒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3000萬至4500萬,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1.22億。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電廣傳媒有著“中國傳媒第一股”之稱,2017年以前,其業績從未有過虧損的情況。直到2017年的業績預告發布,公司的預計淨利潤仍達到2600萬以上。然而到了今年4月,電廣傳媒發佈的2017年年報卻顯示,公司在報告期虧損額高達4.6億元。之後,電廣傳媒的業績便一直虧損至今。

2017年底至2018年初,電廣傳媒曾經歷過一次劇烈的人事動盪,公司高層幾乎全部變更,此事對公司的業績劇變確實有一定影響,但更主要的還是電廣傳媒此前收購的多個標的公司業績虧損。

2015年前後,電廣傳媒投資收購了標的公司包括深圳九指天下、深圳億科思奇、北京金極點、上海久之潤、成都古羌、北京掌闊、廣州翼鋒等互聯網新媒體公司,花費總計約35億元,其中不少都是高溢價收購。

然而,這些新媒體公司的業績卻不盡人意。電廣傳媒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九指天下預測淨利潤為8500萬元,實際虧損超4000萬元;廣州翼鋒預測淨利潤為4000萬元,實際虧損近4000萬元;;極點預測淨利潤為3350萬元,實際虧損近1500萬元。在此情況下,電廣傳媒已經開始著手剝離虧損標的。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實際上,電廣傳媒“閉眼狂奔”是想要迅速擺脫對傳統業務的依賴,但盲目的收購併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騰信股份亦是如此。

2、騰信股份投資項目或停運、或被封

2018年上半年,騰信股份媒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4500萬至5000萬,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590萬。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騰信股份的虧損持續已久。財報數據顯示,騰信股份在2016年虧損2.66億,2017年虧損1.37億。然而,騰信股份曾經的輝煌卻讓業內多家公司可望而不可即。

2014年,騰信股份以150元/股的股價衝上第一高價股,2015年股價更是飆升到220元/股。當時正值“互聯網+”的風口期,而騰信股份是A股第一家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在瘋狂“炒概念”的時代,騰信股份就這麼受到了資本的追捧。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而在風口褪去,騰信股份的股價也迅速下滑,高層隨後緊急套現,僅在2016年4月-6月的三個月時間內,3位高管累計套現近3.3億元。

此外,騰信股份的投資眼光也不盡人意,2015年先後投資了車瑞信息和火鉗劉明兩家公司,但前者停止運營,後者旗下公眾號“關八”被封殺。2017年10月,騰信股份又擬收購北京飛揚廣告和北京勤誠互動廣告兩家公司,但目前已終止交易。

在騰信股份的收購過程中,標的公司之間幾乎毫無關聯,騰信似乎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盲目擴張頻頻失利,公司業績連連虧損。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財務造假、濫用停牌、違規披露

監管紅線不可逾越

監管紅線一直是上市公司不可觸碰的雷區,但“試雷者”卻不再少數。尤其是在近兩年,監管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公司被證監會“關懷”。

1、東方網絡涉嫌財務造假遭警示

2018年上半年,東方網絡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6000萬至7500萬,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5099萬。東方網絡的業績虧損與其涉嫌財務造假有關。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8月7日,東方網絡收到廣西監管局出具的警示函,函中認為公司存在4處違規:

1、公司2017年年報業績預告不準確;

2、公司 2017 年前三季度定期報告披露的收入、利潤不準確;

3、公司未及時披露購買、出售資產重大事項的進展情況;

4、公司募集資金專戶設立程序不規範。

這已經是今年5月以來,東方網絡第三次被證監會關注。起因是東方網絡在2017年年報中大幅修改了公司業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由原本的1832萬變為虧損2.7億。公司實際控制人彭朋也準備在轉讓業績“變臉”之際自己持有的全部股權。

此前,東方網絡在對2017年年報的問詢函回覆中,列出8項利潤調整項目,其中包括《鎮魂》收入調減,影響利潤-2415萬元;《11部版權攤銷》成本調增,影響利潤-6033萬元等,累計下調利潤將近3.2億。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東方網絡企圖用不合理的會計處理方式來達到粉飾財報的目的,有財務造假的嫌疑。使用相似手段的還有印紀傳媒。

2、印紀傳媒涉嫌濫用停牌、違規披露

2018年上半年,印紀傳媒歸屬於上市股東的淨利潤為2170萬,相較上年同期的2.68億下降了91.89%。而印紀傳媒同樣存在調低會計計提比例增厚利潤的事實。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2018年一季報中,印紀曾給出的業績預估為:公司2018年1-6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變動區間為2.68億元至4億元,遠遠高出現在的2170萬。對此,深交所曾對印紀傳媒發出問詢函,公司在監管壓力下恢復了會計計提比例,業績隨之“腰斬”。

此外,印紀傳媒還因為涉嫌濫用停牌被證監會“關注”。

在印紀傳媒停牌前,公司實際控制人肖文革曾大規模套現13.6億,引發股市動盪,股權質押逼近平倉線被迫停牌。隨後,印紀傳媒宣佈擬收購鏡尚傳媒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繼續停牌,大股東繼續套現將規模擴大至24億。

7月9日,印紀傳媒復牌,次日便收到了來自監管部門的關注函。隨後印紀傳媒的股票拉出7個跌停,市值在7天內累計下跌近112億,降幅達52%。

3、華聞傳媒變更控股股東欲撇開“阜興系”

2018年上半年,華聞傳媒歸屬於上市股東的淨利潤為8185萬,相較上年同期的3.6億下降了77.23%。

文化公司業績地震:資金斷裂、跨界陣痛、閉眼狂奔、監管重壓

與印紀傳媒幾乎如出一轍,華聞傳媒在復牌後也收到5個跌停板,隨後公司的股權質押面臨爆倉危機,證監會的“關懷”更是不斷。

華聞傳媒的主營業務是代理《華商報》等紙媒的廣告、發行、印刷等,營收佔比達到公司總營收的82%以上。傳統媒體衰落的趨勢早已明朗,而華聞傳媒卻遲遲沒有推進轉型。

直到今年1月,華聞傳媒才開始涉足人工智能領域,計劃收購與自己業務沒太大關聯的車音智能,後來重組失敗,又公告稱擬以16.8億元現金收購車音智能60%的股權,標的公司的估值達到28億元。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下,華聞傳媒的突然轉型難免被質疑“炒概念”,收購併不順利。

另外,據瞭解,華聞傳媒與“阜興系”關係密切,阜興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朱一棟的堂妹是華聞傳媒的控股股東。而朱一棟近期失聯,原因或許與“阜興系”內部的財務問題有關。這個消息無疑對陷入漩渦的華聞傳媒極其不利。

後來,華聞傳媒變更了工商登記,將控股股東變更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隨後證監會向其發佈關注函,要求華聞傳媒說明公司與“阜興系”的關係。

7月30日晚,華聞傳媒的控股股東國廣傳媒1.672%的股權遭遇平倉被迫減持,其持有的全部股份被司法凍結。

自“崔永元事件”之後,文化傳媒股便集體飄綠,市值大面積蒸發,業內風聲鶴唳。資金鍊斷裂面臨退市、跨界公司遭遇“陣痛”、閉眼狂奔的擴張屢屢碰壁、挑戰紅線的公司遭遇制裁,行業內隱藏的問題被揭開,泡沫不斷被擠出,上市公司之間的競爭或許已經到了憑實力“肉搏”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