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漢學家富路德筆下的中華民族史

美国汉学家富路德笔下的中华民族史

來源 | 西北大學出版社

轉自 | 海外漢學研究

美国汉学家富路德笔下的中华民族史

西學東漸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歐洲中世紀大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來華。依見聞著成《馬可•波羅遊記》,這是人類史上西方人感知東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個歐洲打開了神秘的東方之門。馬可•波羅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美国汉学家富路德笔下的中华民族史

利瑪竇與徐光啟

明代萬曆(1573-1620)年間,以利瑪竇、艾儒略、湯若望等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同時將西方科技、文化引入中國,成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相遇和會通的一次重要機會。

鴉片戰爭(1840)後,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國門,在林則徐、魏源等一批憂國憂民的開明士大夫開眼看世界的同時。又有大量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佈道的同時,積極傳播西方知識和文化。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富善(Chauncey Goodrich, 1836-1925 )就是其中一位。

傳教士家庭

富善於1865年來華,在通州設立公理會神學院。因富有語言天賦,受過良好語言訓練,撰有《中英袖珍字典》和《官話特性研究》,是公認的北京話講得最好的傳教士,被推舉參與共同主持翻譯《官話和全本新舊約全書》。

富善的妻子莎拉(Sara)是美國中部威斯康星州一位公理會牧師的女兒,在女子學院畢業前夕,聽聞教會需要一位單身女士到中國張家口傳教,便毅然於1879年來華。

而富路德(L.Carrington Goodrich,1894-1986),即《中華民族簡史》的作者,就是富善夫婦的第四個孩子。這個生在中國的美國孩子,在38歲以前,足有20餘年生活在中國。

美国汉学家富路德笔下的中华民族史

富路德(前排中立)與父母、姐姐

與父親一樣,富路德親歷了晚清中國的一系列鉅變:戊戌變法、庚子事變以及辛亥革命。不一樣的是,富善是在成年之後才開啟他的中國生活,而富路德則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童年、少年、青壯年的絕大部分時光都在中國度過,甚至在中國傳教六十年的父親就葬在北京通州。中國經歷與家學傳統,使富路德有揮之不去的中國情結,成為他後來職業漢學家生涯的底色與基礎。

也正是因為成長於一個開明有濃厚學術氛圍的家庭,長時間在多元文化環境之中耳濡目染,思考各種文化如何交集和融匯,富路德才能寫出《中華民族簡史》這部宏觀歷史著作。

寫史冒險

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1905—1942)就曾慨嘆“寫中國通史永遠是一種冒險”。但是富路德卻以得天獨厚的家學薰染、濃郁的中國情結和嚴謹科學的治學精神,出色地完成了這樣一次“冒險”,以至於胡適在《評富路德〈中華民族簡史〉》一文中,激賞之情溢於言表:“我將毫不猶豫地推薦此書,因為在用歐洲語言書寫的所有已出版的中國史著作中,這是最優秀的一部。”

概言之,《中華民族簡史》突出特點有三。

其一,把中國史置於世界史的語境中,關注的重點在於中國史之“全球性”方面。在敘述或評論中國史實時,常常將其放置於世界史的語境中。

針對鄭和下西洋後明朝實行的禁海政策,富路德就評論道:“它使中國放棄開放,開始遭到距離最近的海上力量日本的侵襲;它使中國將印度洋的控制權拱手讓給阿拉伯人,75年後則為葡萄牙人所控制;它使中國禁止了通商,並切斷了帝國的海關收入。最為糟糕的是,當歐洲準備進入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時,它卻使中國陷於孤立之中。”

美国汉学家富路德笔下的中华民族史

附錄中《史表》尤其直觀突出地表現了中華民族與廣闊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

其二,在寫作方法上,強調文化前進道路上中國的“給予和汲取”。僅僅是將政治史視為文化發展階段的一種框架。在簡短介紹每一歷史時期的王朝政治史後,他即將觀眾點重點轉向介紹此一時期中國人對世界知識寶庫的貢獻以及其他民族對中國所做的貢獻。

又如胡適所評,“僅用一行即將孔子打發了,但馬鐙的故事卻用了21行;偉大哲學王守仁(王陽明)僅佔用了三行半,但關於印度玉米、甘薯、花生的引進卻佔了整整一頁。”因為“馬鐙能使中原人更好地打擊他們的傳統敵人”,因為“這三種植物不僅肯定影響到土地的使用習慣和飲食習慣,而且對人口的增長亦有影響”。這對於非常依戀於政治史的中國傳統史觀來說,非常具有啟發性。

第三,作者的態度謹嚴公允。海外漢學的先驅者、有“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之稱的著名歷史學家楊聯陞在書評中就充分肯定富路德的治學態度:“至於方法態度,卻很謹嚴公允。”

並舉例道:“例如,論夏朝說‘實際上還沒有滿意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國曾經存在。沒有一件禮器兵器或銘文我們能證明是夏朝的。不過這許許多多的從商代傳下來的工藝及文字,絕不是初民所為,在中國一定早有了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這些東西,使我們可以斷定說,即使沒有夏朝,在黃河岸上也一定有過幾箇中心會鑄造青銅器、知道簋的用處、用戰車並開始有文字了。’這種見解在慣於疑古的西洋學者當中,是比較難得的。”

時代意義

《中華民族簡史》1943年出版後即被譯成多國語言。這70多年來世界歷經劇變,中國曾天翻地覆,學術風尚亦幾度轉向,此書1951、1959、1969版有些修訂,直到 2007年還在重印。現在雖然已經不再當教科書用了,但仍有電子版銷售,可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足見作者一開始便能夠去蕪存菁,心平氣和地審視中國歷史與文化。

美国汉学家富路德笔下的中华民族史

《中華民族簡史》書影

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秉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革新意識和文化包容精神,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異質文化。同時,更應該讓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不斷相遇、交流和會通中一步步走向世界。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更好地請進來、走出去,同時走進去,為世界文明貢獻智慧,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簡史》的述史角度和思維方式不無借鑑意義。

美国汉学家富路德笔下的中华民族史

簡介:

《中華民族簡史》以謹嚴公允的方法態度以及非傳統的寫作歷史方式,很好生動而準確地講述了從石器時代一直到民國時期中國人的謀生方式、宗教、道德思想、政府、文獻、藝術,描述了中國史學、哲學、文化和政治目前主要發展趨勢。

由於作者富路德採用忽略具體史實而將更多空間用於介紹中國物質文化的進展這種非傳統的方式,使得此書得以成功地展現一部真實而富有動感的中華民族物質文明發展史。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此書特別注重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在物質文化方面的交流以及相互之間給予和收穫的歷史,故此用相當比例的篇幅介紹中國人對於世界知識寶庫的貢獻以及其他民族對中國所作的貢獻。此書在豐富西方人理解中國文明發展尤其是對西方文明的貢獻方面具有很好重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