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扼腕的子路

令人扼腕的子路

子路

子路,是孔子喜歡的弟子。《論語》裡面的“公冶長第五”中,孔子說:“我的主張行不通了,我就坐上木船到海外去,跟隨我的人恐怕只有仲由吧?”當時,子路聽了,很高興。子路的忠勇,得到了孔子的喜歡。

子路是政事科的高材生。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他問孔子子路有沒有仁德。孔子說,子路可以管理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負責兵役和軍政,但是有沒有仁德,不知道。

子路的果敢決斷,是孔子認可的。孔子說,根據單方面的語言就可以判決案件的人,只有子路。子路不拖延諾言。

子路和孔子的對話,在《論語》中有35處內容涉及到他們的對話。在魯國公孫弗擾圖謀造反想請孔子的時候,晉國的佛肸圖謀中牟地區時叫孔子過去,孔子都動了心,他太想實現理想抱負。是子路的不悅和勸解,使孔子放棄了輔佐亂臣的想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子路的忠勇成就了他,也害了他,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孔子曾經說過:“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就是在說,子路這樣的人,怕得不到好死。子路曾經問過孔子:“您若率領軍隊,找誰共事?"我猜想,子路一定以為孔子會說自己吧。可是,孔子卻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就去渡河,這樣做事還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共事的。我會和那些面臨任務便恐懼謹慎,善於謀略而且能夠成事的人共事。

即使孔子這樣教育子路,子路還是死於衛國的政變之中。孔子太瞭解自己的弟子了,他一聽說衛國政變,就昏厥過去,醒來之後,老淚縱橫地說:“柴也歸來,由也死矣。”

衛國太子蒯瞶為了奪回政權,串通嫁給衛國丞相孔文子的姐姐孔姬,要挾接替父職的丞相孔俚。當時,子路和高柴都在孔俚手下任職。高柴知道孔俚無奈,只能順從蒯瞶,就自己逃回魯國。而子路卻為了孔俚,拼死戰鬥,被眾叛軍殺害。臨死之前,他還要求讓他把落地的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好。子路被叛軍剁成肉醬。

衛國使者將子路的肉醬裝入罐中,送還給孔子。孔子讓弟子將子路葬在顏回的墓旁。孔子說子路:“君子殺身以成仁。”

子路的命運和他的為人太有關係了。他彈瑟,孔子說他升堂了,但沒有入室。孔子說“正名”的重要性,他說孔子太迂,孔子說他粗野。他說可以先管理一個縣城,讀書沒有那麼重要,被孔子說成“惡夫侫者”。在為子路命運扼腕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思索其生命的價值,揚其長而避其短。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令人扼腕的子路

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