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後江場區,後江是烏魯江北側的一條支流,名為康底江。翡翠礦區分佈在江畔,因而稱為後江場區。

後江場區所出產的賭石,一般在300克左右,品咱多,質地優,上殼薄,幽默產上乘。現掘近深度已超過第六層,約為30多米深,第三、第四層都有隔層,前二層與老場區的情況類似,第六層的塊體皮殼幾乎都是黃蠟殼,第六層之後的隔層比較厚,目前出礦率較低。

“十個後江九個水”這是多年來翠友們對後江原石的一個評價,後江這個場口大家都知道是一個不出磚頭料的場口,後江原石沙皮顏色多種,肉質都很細膩,皮殼大都表現出蠟殼,多產高色料,大多做小件的多,很少能出手鐲。後江料子通常不會超過0.3kg,但今天綠水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一塊收藏已久的1kg重的後江原石。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原石皮殼呈黑灰色,皮薄,皮下可見肉。老後江現在很少了,後江場區的色料是非常出名的,在 拋光起貨後會隨著佩戴時間越來越久,顏色越來越綠的一個情況。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開窗口很大,窗口部分只見一片正陽綠滿肉,肉質細膩化開,種水屬細糯種,這片碧綠相當的美,如果種水呈高冰品質的話,那可就是翠友口中的“帝王綠”了。從窗口上看的話,應該沒有裂紋,內部變種幾率也應該很小。如果能取到手鐲的話,那鐵定的穩漲了。就算出不了手鐲,做出來的雕件那也是價值不菲。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我們在上面剛好勉勉強強能取到一隻手鐲位,手鐲如果能達到滿色綠的話,其價值也會翻上幾倍。最擔心的就是切開之後裡面有裂紋,有裂紋的話就出不了手鐲了。這樣的色相、這樣的種水如果出不了手鐲那著實可惜了。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窗口打燈處只見一團白光反照,整體通透性良好,種水和肉質兼優。不可多得的好料子。看也看了,照也照了,開切!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這塊料子不出所料,雖然勉強,但也能完美的切出一塊手鐲料,看這手鐲胚子就知道是滿色的啦,如果拋光以後,再加上後江翡翠原有的特性之翻色,不管手鐲戴與不戴顏色都會隨時間越變越綠,那樣手鐲不是美極啦。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據珠寶界鬼才江鎮城先生的《翡翠原石之旅》介紹,後江石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靠山邊的洪沖積層,這種洪沖積層被一層坡積物所覆蓋,當地人稱坡積物為“毛層”,其毛層(坡積物)由山頂約1米厚,越往山腳越厚,可達8—10米,含礫石層在坡積物之下。第二種類型是現代河床河漫灘型,又分老後江玉和新後江玉。新後江玉產於沖積層之下部,而老後江玉產於沖積層的底部。

老後江的特點:玉皮呈灰綠色,個體很小,很少超過0.3kg,主要是水石,磨圓度、形狀、大小均似芒果。沙皮顏色多種,玉質細膩,常有蠟殼。一般所產的翡翠常滿綠高翠,透光性好,結構緊密。所謂“十個後江九個水”做出來的成品取貨很高,拋光後顏色會增加,即所謂的“放堂”。

新後江的特點:皮比老後江厚,同樣有蠟殼,個體比老後江大,一般在3kg以內,水與底比老後江差很多,成品拋光色會變暗,一般講即使是滿翠的新產後江做出來的成品也很難成高檔翡翠。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老場後江小料能出手鐲,那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這樣品質的翡翠手鐲在糯種翡翠手鐲中乃是佼佼者,滿綠色手鐲在市場上很受人們的追捧與喜愛,其中價值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檔次。手鐲玉質水潤,清爽乾淨,細膩,完美無裂,這樣的手鐲在纖纖玉手的佩戴下更顯溫文爾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