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專科《行政管理學》

第一章 概述

1、行政管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1)威爾遜-西方行政管理學的創始人 ,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產生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1865年,德國學者史坦因首次使用“行政學”一詞;美國學者伍德羅•威爾遜於1887年發表了《行政研究》一文,在世界範圍內開創了行政管理學學術研究的先例,成為行政管理學的創始人。

(1)1900年,美國學者古德諾出版了《政治與行政》;1926年美國學者羅納德·懷特撰寫了第一本大學教科書《行政學導論》;1927年美國學者魏洛比撰寫了另一本大學教科書《公共行政原理》。

(3)泰羅-科學管理理論 1911 年美國的泰羅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提出了著名的科學管理理論;是科學管理學的創始人。

(4)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

法國學者法約爾提出的著名管理理論是管理過程理論,認為管理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綜合活動。

(5)韋伯-官僚制組織理論

1910 年德國的馬克斯·韋伯出版了《社會與經濟組織理論》一書,提出了著名的“官僚組織理論”,為傳統的行政組織理論奠定了基礎。

2、行政管理理論:

20 世紀 40 年代至 70 年代,以行為科學學派、決策學派、系統學派等理論為代表的行政管理學;

(1)行為科學學派: “經濟人”假設、梅奧進行了著名的“霍桑”試驗,提出了“社會人”的理論假設;

(2)決策理論學派: 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整個行政管理的過程的核心。

(3)系統理論學派:裡格斯的行政生態理倫和卡斯特等人的權變理論。

3、研究和學習行政管理學的方法

(1)根本方法 :研究和學習行政管理學的根本方法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

(2)具體方法有 : 規範方法、 經驗方法、 案例方法、和比較方法。

自考專科《行政管理學》

第二章 行政環境

4、行政環境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1)含義:行政環境是處於特定行政系統邊界之外的,能夠對該系統的存在、運行與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事物與情勢的總和。

(2)基本屬性:

複雜性、相關性、綜合性、層次性、動態性。

(3)雷格斯:逐漸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行政理論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稜柱-衍射的行政模型”(農業社會的行政模式,稱為融合型行政模式;工業社會的行政模式,稱為衍射型行政模式;過渡型社會的行政模式,即稜柱型行政模式。

(4)雷格斯過渡型社會行政模式的主要特點有:

①該社會的行政行為已出現專業化分工趨勢,但又未能有效實現完全的或者說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往往難以與其他社會行為區分開來。

②專業化的行政機構已設立,但不能正常運作,功能有限,許多職能的發揮還需要由其他社會機構,甚至是宗族、同鄉會等傳統機構來完成。

③正式建立起來的行政制度由於各種傳統勢力的影響而不能起到應有的規範及約束作用,往往成為擺設,形同虛設

5、行政環境的類型

(1)以環境的形成過程及其人類活動的關係為標準可分為: 自然環境和人造行政環境。人造行政環境(社會環境)因素細分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行政環境劃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種類型的行政環境。

(2)以行政區劃或者說一國政府的管轄區域為標準,行政環境因素,可分為: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

6、政治環境的主要因素

(1)國家政權組織形式與實際運行狀況及其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2)政黨制度及其對行政管理的影響和途徑(自身利益表達與利益綜合功能、政治社會化功能、政黨的執政功能);

(3)社會團體與社會流通性的發達程度及其對行政管理的影響;

7、我國現行行政文化環境的基本特點

(1)管制型行政總體價值觀向服務型行政總體價值觀的轉變;

(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轉變;

(3)自律本位型行政運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運行文化的轉變;

(4)依附服從型行政公共關係文化向自主參與型行政公共關係文化的轉變。

自考專科《行政管理學》

第三章 行政權力

8、行政權力的含義

(1)行政權力是一種公共性權力、從屬性權力,也是一種政治權力,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權限的其他社會組織,為有效地執行國家意志,依法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的一種能力或力量。

(2)行政權力的基本特徵

①行政政權力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權限的非政府組織;

②行政權力的客體是一個國家領土範圍內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組成的社會組織;

③行政權力的目的是實現國家意志;

④行政權力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強制力。

(3)行政權力的類型

①從權力特性看,權力可分為本原性權力和從屬性權力

②根據權力主體及目的,權力又可以分為公共權力和私人權力

9、行政權力的特性

(1)公共性,是國家政權在全社會獲得合法性的基礎。

(2)執行性,行政權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其實質是一種執行性權力。

(3)有限性。這是指行政權力在各方面都受到約束和限制(作用範圍、行使的方式、受監督和制約的)

10、行政權力的價值取向

(1)含義:是指行政權力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以及為誰的利益服務,核心是回答行政權力的目的以及由目的制約的實現目標的手段問題。

(2)公共利益作為行政權力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行政權力的運作上

①行政權力出發點是基於公共利益考慮;

②行政權力體現服務行政的精神;

③行政權力運行的過程中貫徹公平原則;

④行政權力活動強調公開性和透明度。

11、聯邦制國家

聯邦制國家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分權改革。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印度是實行聯邦制的主要國家。其中美國最為典型。

12、單一制國家

單一制國家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分權改革。 英國、法國、日本等是實行單一制的主要國家。在單一制國家,全國有統一的憲法、統一的機關體系。國家內部按地域劃分成若干行政區域作為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服從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

英國是單一制國家的典型。中央政府通過專門的職能對地方政府實施各方面的監控和指導,一是立法控制。二是行政控制。三是財政控制。

13、西方發達國家地方分權化的主要原因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適應政治民主化的需求

自考專科《行政管理學》

第四章 行政職能

14、行政職能的含義特點

行政職能是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社會需求,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中承擔的基本職責和發揮的功能作用。

行政職能的特點 :

①執行性 ②整體性 ③多樣性 ④動態性

15、弱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

政府只起“守夜人”的作用,政府的職能僅限於保護社會免受外敵侵犯;保護每一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成員的強制,實現社會公正;建設和保護公共設施。在此意義上,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16、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

凱恩斯主張放棄自由放任主義,實行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全面干預。強勢政府時期即“積極干預”政府時期。政府“積極干預”職能的出現是 20 世紀一系列大事促成的。

17/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特點:

①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範圍大大拓展。

②強勢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方式更加複雜多樣:

A.廣泛使用法律手段 B.使用計劃手段 C.制定產業政策

D.採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經濟手段 E.採取直接的行動手段。

18、有限政府時期的行政職能:有限政府時期行政職能的發展趨勢

(1)通過非國有化,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微觀管理。

(2)政府放鬆規制,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3)推進公共服務職能的社會化、市場化。主要形式: ①政府業務合同出租; ②以私補公,打破壟斷,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的夥伴關係; ③公共服務社會化。

19、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特徵

(1)集中計劃管理。(2)微觀直接管理。(3)片面強調政治職能。

20、我國改革開放前行政職能的主要弊端

(1)造成政府機構膨脹。 (2)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3)企業和社會缺乏動力機制。 (4)容易產生腐敗。

21、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必要性(該知識點考了7次)

(1)轉變行政職能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2)轉變行政職能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需要。

(3)轉變行政職能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4)轉變行政職能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職能轉變是機構改革的動因和基礎。 行政機構是行政職能的載體,行政職能是行政機構設置的重要依據。

22、我國行政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有

①職能重心的轉變 ②職能方式的轉變 ③職能關係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