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性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遊覽、休閒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秦始皇陵佈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餘處。1974年,秦兵馬俑坑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兵馬俑博物館

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79年,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放,至今已接待中外觀眾6000多萬人次,其中包括17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秦兵馬俑先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秦兵馬俑每到一處就引起當地轟動,已成為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10年10月1日,佔地3386畝位於秦始皇陵陵區核心區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與已開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秦陵文物事業發展的基礎。

兵馬俑博物館

多年來,在秦陵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研學術、大遺址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5A”級景區等榮譽,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單位”、“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以更加出色的工作承擔起秦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偉大使命!

兵馬俑博物館

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那時製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準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裡,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出土時,因木槨腐朽,土層塌陷,兩輛銅車馬都殘破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已碎成1,555片,經過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專家兩年半細心艱苦的修復,二號銅車馬於198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一號銅車馬也於1988年正式展出。

這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叫“安車”,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兩側有三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這說明此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的安全的。

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出土,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