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悠遠的秦直道

秦直道,顧名思義,便是一條筆直的道路。它南起陝西淳化縣梁武帝村(秦朝林光宮,也稱甘泉,為秦王朝軍事指揮中心),北至內蒙古包頭市(古稱九原),途經子午嶺自然保護區、毛烏素沙漠和鄂爾多斯高原,貫穿陝、甘、蒙3省區14個縣,全長900多公里,是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一邊鎮守北方,一邊修築直道。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

古老悠遠的秦直道

秦直道沿山脊開成,遇山斬埡口,遇溝墊土橋,勞役嚴酷,紀律森嚴,速度驚人,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將全長900多公里的直道全部修成。直道修成以後,秦朝的騎兵從軍事指揮中心──林光宮(甘泉宮)出發,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鄂爾多斯高原的陰山腳下,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與此同時,在直道兩側還修築了眾多配套的支線,形成了以直道為經,支線為緯的網絡。秦直道是一條宏偉的國防工程,這對秦王朝來說,是一件生死存之的大事;直道不論工程之巨、歷時之長,道路之寬、選線之直,從古今中外交通史上都是一個奇蹟,可以說是與同時期的萬里長城兵馬俑相提並論的世界級歷史工程。

古老悠遠的秦直道

秦直道修通以後,成為西北邊塞的唯一一條道路,一直被後人沿用。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十月,漢武帝劉徹親率十八萬大軍沿直道北上,出長城,登單于臺,威震匈奴。班師回朝,路過翟道縣境時,聽說橋山上有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便動員全軍將士一人一袍土一夜之間在黃帝陵墓前築起一座高13米的祭臺,便是漢武仙台。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遍遊天下時,“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史記·蒙恬列傳》)。

古老悠遠的秦直道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派二兒子秦王李世民率兵10萬沿秦直道北上巡察朔方,行至鄜州(今陝西省富縣)水磨坪村時,屯兵駐守。後人為了紀念,便在富縣水磨坪西半坡立碑記載此事。碑文曰:“唐武德四年,李世民北征經過聖道至北軍川,東有望樓之臺,南觀赤城之屯,西望子午之嶺,北視□戎之川”。清朝嘉慶年間對秦直道還有這樣的記載:“若夫南及臨潼,北通慶陽,車馬絡繹,冠蓋馳驅……”說明秦直道在清朝中期還是異常熱鬧。到清朝後期秦直道漸漸被人們遺忘。

秦直道不僅是一條古代重要的軍事交通要道,而且也是一條發展貿易與文化往來的重要通道。許多專家、學者考察秦直道時,在直道兩側沿線發現許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漢、魏、唐、宋、金、元、明、清等歷代石窟、石雕和摩崖造像。並在包頭市郊麻池古城到黃河口之間發現宋代五大宮窯的瓷片,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實屬罕見。這說明秦直道在漢代以後直到宋、元、明時期,仍是一條重要的通商渠道,從而促進了西北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秦直道遺址在黃陵縣境內,全長60公里,道基寬10-60米不等,途經艾蒿店老蘆堡、五里墩、沮源關等村莊,沿秦直道兩側,五里一墩,十里一臺,二十里一龕,五十里一站,一百里一驛,所存遺址頗多。老蘆堡、艾蒿店一帶烽火臺尚存多處,高度達6米以上,這一帶直道遺址寬度大都在60米左右,可並排行駛12至15輛大型貨車,最寬處完全可以當作現代中型飛機起飛降落的跑道。且有6處痕跡明顯的埡口,3處兵站,1處驛站遺址,這些均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作為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開發價值。有志考察、遊歷者,登上子午嶺,站在最高點上眺望,悠悠秦直道一望無際,茫茫古森林根深葉茂,座座巍峨峰奔騰起伏,猶如條條綠色巨蟒上下翻飛。同時,您將會為秦代創造的這一與秦萬里長城、兵馬俑齊名並舉的北方浩大的國防工程由衷讚歎,依然還可聽到報信的馬蹄聲自賀蘭山下直抵林光宮,從林光宮直抵鄂爾多斯高原;您也會將黃土高原各種獨特的高山、平川、峽谷之景色盡收眼底,給人以清新、偉大、心曠神怡之感。明代貢士劉倬有一首五律贊曰:

南北亙長嶺,縱橫列萬山。

橋陵今尚在,馳道有無間。

地折慶延回,源分漆沮潺。

秦皇開鑿後,路有兆人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