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賈平凹看銅川

隨賈平凹看銅川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藉《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2017年3月22日,澳門大學向賈平凹頒授了榮譽博士學位。)

2018年是耀州窯創燒1400週年,在這個特別的年份裡,一群曾在黃堡生活工作過,或與黃堡有著情感淵源的部分作家、藝術家重返黃堡,他們感受著這裡的山山水水,感受這裡的一草一木,抒發了對故土的眷戀和熱愛。而賈平凹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月13日,在“故土情、耀瓷魂”著名作家、藝術家採風活動中,賈平凹先生在黃堡踏著積雪,娓娓道來他與銅川的故事。

“我和銅川是很有些緣分的”

銅川,對於賈平凹先生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便是他當年在桃曲坡水庫創作《廢都》,除此之外,他還曾多次來過銅川。“雖然銅川不是我的故土,但在40年前我就來過,我和銅川是很有些緣分的。記得第一次來銅川,是在1972年,是上大一剛開學不久,參加全省高校組織的赴革命聖地延安野營拉練。當時在銅川五一飯店住了一晚,第二天參觀了霸王窯,住王石凹中學,第三天經金鎖關到了宜君棋盤,第四天到了宜君五里鎮。這都是多年前的往事。1981年,我和和谷在銅川採風一星期,上了陳爐,還在宜君廟山微波站住了一晚上,回去發了幾篇散文,有《陳爐》,還有一篇反映微波站生活的散文;還是這一時期前後,來銅川講過文學,寫過宜君縣的散文,題目叫《宜君記》。再後來,在桃曲坡水庫完成了《廢都》。”銅川的社會環境、人文趣事曾帶給賈平凹先生些許靈感與觸動,如今說起銅川,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見過的人,看過的景。

“銅川歷史文化太深厚”

文學創作需要文化底蘊的滋養,在賈平凹先生看來,銅川文學事業的茁壯成長與深厚的歷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銅川歷史文化太深厚,從遠古時代的王家河遺址開始,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代代都有名勝古蹟遺存。銅川耀州的文王山、武王山是迄今為止還藏在深閏的周代遺址,耀州和秦代大將王翦相關的遺址,也是不為眾人所識。其它像漢代王莽鑄錢遺址,如此等等,不勝枚舉。現在最為知名的如初唐兩代帝王避暑、玄奘大師譯經圓寂之地玉華宮(玉華寺)遺址、始於苻秦的耀州大香山、隋唐時期大醫學家孫思邈隱居之地藥王山及藥王故里、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與其兄大將軍柳公綽的墓園。宋代以後的遺蹟,以耀州窯遺址、陳爐古鎮最為著名。耀州窯是與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齊名的中國古代名窯,有“中國北方青瓷代表”之美譽。該窯連續燒造陶瓷的歷史長達1300多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成就令人矚目:歷史上耀瓷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海外,在五代、宋、金三代近400年間,曾作為御供瓷器。還有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銅川照金革命根據地。”談及銅川文化,賈平凹先生對銅川豐厚的歷史文化讚不絕口。

“最愛耀州瓷和鹹湯面”

賈平凹先生愛吃麵,尤其愛吃鹹湯面,鹹湯面,以鹽為重,用十幾種大料熬調料湯,不下菜,不用醋,辣子放汪,再漂幾片豆腐,吃起來特別有味。鹹湯面是耀州人的早飯,要是不吃,一天身上就沒力氣。這幾年,賈平凹先生也時不時地從西安專門趕到耀州吃鹹湯面,有時中午吃一碗,轉到半下午回西安前再捎的吃上一碗。如今耀州區幾家賣鹹湯面的老闆他都認得。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耀州瓷和鹹湯面,我家裡有很多耀州瓷,我也很喜歡吃鹹湯面。這些年我也去了很多景點和小鎮,聽說黃堡要建耀瓷小鎮,我個人是非常感興趣的,關於瓷和麵,我也寫過一些文章。耀瓷小鎮的發展其實可以和陳爐古鎮聯合起來,一邊是歷史遺址,一邊是現實中的瓷片路、罐罐牆,可以資源共享。耀瓷小鎮不是憑空建造的,它是有歷史,有文化的,是最富特色,也是最應該做的小鎮,我會多多宣傳。”對於鹹湯面的喜愛,賈平凹先生曾為它寫過文章,而對於耀州瓷,賈平凹先生表示他將會為耀瓷小鎮多做宣傳,讓鹹湯面、耀州瓷一起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