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人民日報三論:立足崗位書寫報國之志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人民日報三論:立足崗位書寫報國之志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人民日报三论:立足岗位书写报国之志

愛國之志,中華魂魄;奮鬥之行,時代強音。愛國從來都是具體的、實踐的,需要用熱血揮就、用奮鬥書寫。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弘揚愛國奮鬥精神,重在踐履、貴在力行。廣大知識分子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爭當新時代的奮鬥者。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人民日报三论:立足岗位书写报国之志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用行動來映照家國情懷。從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無不是家國情懷的生動表達。近代以降,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獨立和振興上下求索、前仆後繼,甚至甘灑熱血、慷慨赴死。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一批知識分子突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在極端艱苦條件下開展科學研究,嘔心瀝血、無私奉獻。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蹟。

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照亮著知識分子的光輝形象,挺起了知識分子的精神脊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了愛國奮鬥精神新的內涵,那就是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它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無怨無悔,是實驗室裡廢寢忘食、不捨晝夜的刻苦鑽研,是埋頭案牘間述學立論的潛心思考,是立德樹人、化育英才的循循善誘,是勇攀科技高峰、護駕國之重器的創新自信,是奔走野外探測山河的寂寞堅守,是深入田間地頭傳授技術的耐心細緻。不論在哪個行業、從事什麼職業,也不論學歷、職稱和地位,都要懷揣對祖國的赤子之情,對民族的赤誠之意,對知識的熾熱之心,立足崗位幹好本職工作,把家國情懷轉化為奮鬥激情,在時代洪流中書寫精彩人生。

“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黃大年把自己變成“科研瘋子”,只願“中國由大國變成強國”;李保國把自己變成農民,只想果農早日脫貧致富;南仁東仰望星空,腳踏實地,20年做一件事,只為打造世界最大單口徑巨型射電望遠鏡;鍾揚一生追尋高原種子,只求守護祖國植物基因寶庫。勇於擔當、引領創新,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寶貴品格。面對轉型發展的急切需求,面對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面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滾滾潮流,知識分子尤當急國家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堅定創新信心和決心,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做研究,就要甘於寂寞,或是皓首窮經,或是紮根實驗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搞技術,就要不甘雌伏、奮發趕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團結精神,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當老師,就要心無旁騖,甘守三尺講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搞創作,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踐、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努力創作出人民群眾喜愛的時代精品。

“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60多年前,幾千交大師生,從黃浦江畔奔赴渭水之濱,紮根西北荒原教書育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歷來是知識分子的無悔選擇。廣大知識分子要弘揚“西遷精神”,不忘初心、壯懷大我,把根深深扎進人民群眾之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基層是發展空間廣闊的舞臺,西部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是建功立業的熱土。要深入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深入田間地頭、診室課堂、車間工廠,傳授致富技術,貢獻發展良方,用智慧點亮希望,用知識造福群眾,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生動實踐中,澆灌愛國奮鬥精神之花。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人民日报三论:立足岗位书写报国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