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優秀次新業務的原則

识别优秀次新业务的原则

次新業務,是主要業務之外的,盈利佔比較小的業務,有一定影響的次新業務從財務報表中的經營分析部分都有分列說明。他們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是企業未來盈利增長的後備軍。

一般按照產品、區域和行業做區分。產品別區分如貴州茅臺的系列酒,地域別如格力電器、福耀玻璃和海康威視的海外業務,行業別如萬科A的房地產和物業管理服務等。他們是公司的管理層最愛吹牛的談資,他們喜愛將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次新業務描繪得天花亂墜。而後受蠱惑的吃瓜股民們,就開始跟著想象了,這次新業務可以賣到全國各地、滿世界都是了,錢都是我的了,數錢數到手抽筋,噼裡啪啦,做起黃粱美夢。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美夢都是被各種驚雷吵醒了。

面對看不清的未來,我們怎樣才能不受蠱惑,識別一個優秀且前景美妙的次新業務呢?

1、次新業務也要講競爭優勢(護城河),也要講自由現金流。競爭優勢明顯、自有現金流豐富的次新業務,更容易成功。

美國新產品專家庫珀(Cooper)和克蘭施米特(Kleinschmidt)統計發現,具有獨特產品優勢的產品的成功概率是98%,具有普通優勢的新產品成功率,只有58%,具有較小優勢的產品的成功率是18%。沒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成功率接近0.產品成功的首要因素是產品的競爭優勢(護城河)。次新業務的競爭優勢和自由現金流前景很少被投資人提及,他也需要考察無形資產、網絡、轉換成本、規模優勢等四大護城河基因,也要用自由現金流的思想(高毛利、低存貨、低研發、低資本支出等)去思考他的未來,沒有護城河保護和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次新業務,出生就帶著缺陷,長大了也是個廢物。比如有些電動車企業,推十萬以內的便宜電動車,最終受益的,估計是特斯拉和其他高端品牌車企,這和小米推出紅米手機,搞火了市場,為蘋果和三星、華為做嫁衣一樣。

2、次新業務,風險比較大,要給予必要的風險折讓。而不是溢價。

次新業務在比較弱小的時候,利潤貢獻不高或者持續虧本,失敗概率非常的高,有些研發出幾千個品種,最終成功的只有一兩個而已,在這些次新業務,還沒有成型之前,他的主要表現形式,都是費用。對於不確定性,我們價值投資者的做法是給予風險折讓。只有瘋子們才會給於溢價。比如創業板的溢價,就是不合理的。幾百上千倍的市盈率,只有瘋子才會去買入。

3、 主要業務比較大的公司,對次新業務不要抱太高的希望,他對總體潤增長的貢獻率不高。

A股裡有3000多家公司,其中有如工商銀行萬億銷售的行業巨獸,也有銷售額幾千萬的蚊子蒼蠅。次新業務對他們的影響也是不同的,相對於千億萬億的銷售額,幾十億的次新業務,就顯得小巧很多,就算以騰訊等逆天的持續50%的增長速度來定義次新業務,也很難在千億以上的大象身上撓出抓痕。但是幾十億的次新業務,對於營收百億以內的企業來說,影響就很非凡了。還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公司的體量,是次新業務的估值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對主要業務有干擾的次新業務,要特別警惕。

新產品新業務發生,有可能會與現有產品的產生競爭蠶食。並不是都是好的。

比如電視,電視這麼多年沒有形成比較大的企業,主要原因就是電視的新產品迭代出現太多,一旦出現新的產品,就替代了老產品,等於自己蛻皮。那個痛,只有投資了這些公司的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啊,這種首尾相咬的窘境,相當於挖墳,有時候是自己給自己挖,有些是別人給你挖。

5、 次新業務成長為具有影響力的業務需要很長的時間,波折超乎想象。

新產品需要時間發酵,沒有馬上能成功的新業務。

傳統的企業,從小企業開始,到成為大企業,我認為,需要經歷7年小成,10年大成的過程,期間會曲折波瀾,反反覆覆,沒有經歷過曲折痛苦的業務,都無法新生。

就算是成長最快的網絡公司,也沒有馬上成功的,就算是騰訊這樣的公司,從出生到現在,也經歷了20年的時間,期間是比商戰片還要精彩的跌宕劇情。不要以為互聯網是明天就來錢的。更不會在你買入某隻股票後,次新業務馬上就能讓你翻番。每次炒作新業務,一波概念就來了,普通投資者蜂擁而上,潮水退去,被光腚拍倒在沙灘上。這就是普通人的通病:只看開始和結果,中間不管。抖音上有一類意淫視頻是這樣的一個套路,某男女朋友分手,然後三年後,男的混成霸道總裁,回來羞辱女的。這都是窮人臆想,成功哪裡那麼容易?

6、 有些新業務,是利於社會而不利於股東的。前景美好和股東收益並不一致。

有些創新是有利於國家,而不利於股東的生意,經常有人提到又填補了國家的空白,又替代了國外的產品,成為了世界的第一給中國人長臉了等等,當然作為中國人,我也很喜歡聽到這樣的消息,最心痛的是聽到中興通訊的芯片消息,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有的情感。但是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投資的本質是索取多於奉獻的,投資價值與社會價值理論上是相悖的。比如核電高鐵等,投入很大,國家在平衡股東和人民裡利益時,是不會容許這些關係民生的企業大賺特賺與民爭利的。因為企業賺錢了,等於民眾要承受更大的痛苦。

7、 沒有健康的母體,次新業務就沒有持續的費用、團隊和渠道的投入。

次新業務想要持續增長,需要強大而健康的母體保護,並不斷從公司母體獲得三大硬件條件支撐:費用,團隊,渠道。如果沒有健康的母體,沒有持續的投入,這樣的業務就不值得期待,更不值得去期待新業務反哺母體。有些企業,搞個屁大點的業務就開始大肆宣傳,實際上根本沒有投入。也沒有消費市場推廣,只是來到二級市場推廣了,名義上是為公司賺錢的次新業務,其實只是他們用來在二級市場上賺你的錢的名頭而已,你才是這個新業務名頭的客戶。

8、 次新業務的跨界的延伸不如主要業務競爭優勢的改良延伸。

跨界的次新業務,容易分散企業的精力,比如開發新的產品線,新的銷售團隊,新的銷售渠道,新的企業文化等,等於重新創業,而且,跨界的次新業務很容易干擾企業的主要業務,甚至稀釋公司的文化,影響主要業務的專注。專注是好東西,沒有專注,就沒有競爭優勢。

相對來說,主業延伸的次新業務好,這樣的次新業務,能夠藉助原有主業的競爭優勢,藉助類似的渠道,共用器官和枝幹,使用主業的廠房設備從而減少資本支出。整個經濟活動中,漸進型創新是主流,只有不到10%的產品屬於完全創新型產品,剩下的80%都是產品改進型創新。有品牌的改進型延伸,業有技術的改進型延伸等。

即使是跨界,如果跨界的行業裡沒有競爭對手,就算你沒有競爭優勢,也有可能成功。

如果確實要跨界,也要跨到別人沒有的行業裡,在那裡,一切都是零,就算你沒有競爭優勢,你一樣可以和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點。

我們可以看看幾家公司的次新業務的分析。

飛科電器,電動剃鬚刀之外的次新業務,毛利率只有電動剃鬚刀45%的一半,甚至不到,明顯的競爭優勢不夠,如果說飛科要大發展,特別是發展在電吹風和熨斗等沒有競爭優勢的次新業務上,我覺得是向平庸化發展了。

萬科A的物業管理業務也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毛利率僅有18%,物業服務,是競爭優勢(護城河)很難形成的行業,如果我買了萬科,我是不會希望萬科成為物業管理公司,那樣的萬科,註定是非常平庸的萬科。另外,萬科的主要業務房地產的產值2300億,萬科的物業管理業務僅有71億,就算以40%增長五年,利潤貢獻也不到現在10%。體量巨大的主業公司,次新業務貢獻的增長率很低。十幾年過去裡,物業管理的業務依然沒有成長成為參天大樹。

關於格力電器,其實我不太喜歡談,談多了,容易帶上格力黑的帽子,但是格力這個企業,又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不得不談他,從產品業務來說,格力的業務分類中,除了空調以外,其他的產品,真的不怎麼樣,毛利僅有20%多,說明這些次新業務的競爭壓力很大,品牌的競爭優勢幾乎沒有,對於新業務智能裝備,短期看,僅有6%不到的毛利,長期看,面對如此之多之強的智能裝備優勢競爭對手,可以想象的未來,這塊業務不論從量的增長上還是從毛利提升上,都將是讓人失望的。所以,空調以外的次新業務,幾乎不值得去想象。做得越多,投資效率越低。企業越平庸。

董姐說擴展國外的空調業務,從業務地域區分來說,格力的國外競爭力,也是弱的一塌糊塗,2017年格力的外銷毛利率居然只有10%,國內的毛利率是40%,兩者天壤之別。在我的思維裡,毛利率低,就表示你的競爭力弱。就算是前幾年的17%的外銷毛利率,那也是非常平庸的毛利率水平。對比一下,2017年格力的淨利潤率15%左右,你就能想到,外銷越多,投資效率越低。這種外銷的毛利率水平,與董姐誇耀的世界級企業的形象,相去甚遠。當然,從企業發展來說,外銷,還是必要的。

福耀的產品業務就比較穩定,次新業務中,比較重要的是浮法玻璃,這個玻璃業務,雖然增長不是很快,但是毛利提升很快,從幾年前的20%左右,快速提升到現在36%左右,利潤佔比已經達到13%了。另外值得關注的就是按照區域區分的海外業務,海外業務,達到66億,營收佔比超過30%,最重要的是毛利高達40%,和國內的玻璃業務沒有什麼區別,相比于格力電器的國內國外的毛利巨大反差,凸顯了福耀玻璃是真正的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所以這兩年福耀玻璃加速去國外發展,是非常有利於股東利益的。

再看看海康威視,2017年,海外收入122億,營收佔比30%,毛利率48%,海康威視的國內毛利率是42%,海外業務的毛利,居然優於國內的毛利率,這同樣是個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是實打實的有競爭優勢的好企業。如果福耀和海康說,我要發展海外業務,那麼請雙手贊成。如果格力發展海外業務,你不必過於樂觀。

涪陵榨菜的榨菜醬油業務,毛利率比較低,一直是20%左右,也不穩定,面對醬油市場的各個大哥們,估計很難有起色。如果延續醬油這個品類向前走,對我們投資人來說,是難受的。這種榨菜醬油就是不值得關注期待的業務。再看泡菜和佐餐開胃菜的業務,他們的競爭對手實力比較弱,兩項業務毛利率都在45%以上,和主業差不多, 40%以上的增長也很不錯,兩項貢獻利潤1億以上,達到總利潤的14.5%,佔比已經提升很高,延續這種醃製菜的品類向前多元化,錢景還是不錯的。這種就是值得期待的次要產品業務:高增長,高毛利,渠道競爭優勢明顯的好業務。但是,泡菜和佐餐開胃菜,會不會侵蝕主業呢?不好說

茅臺的次要產品業務,是系列酒,藉著這幾年的茅臺酒的酒勁,一路上升,氣勢如虹,從2015年的11億,猛漲到2017年的57億,毛利率也從52%提升到62%,看來前景非常的好。但是茅臺的系列酒沒有茅臺酒的光環,在同等價位上,還有很多區域性品牌白酒,他的競爭優勢不強。短暫的增長,並不能說明他有一統江湖的號召力。就像田忌賽馬,區域性品牌白酒的上等馬,贏不了你的上等馬,還贏不了你的中下等馬嗎?所以我認為,系列酒在未來,並不會有更大的發展,也不值得作為可以想象的高增長的好業務。

雲南白藥的牙膏是跨界延伸成功的範例,但是我覺的雲南白藥牙膏的成功,太過偶然,有點守株待兔的味道。大家可以看到,自從雲南白藥藉助牙膏成功進入日化行業後,吸引了中醫藥企業紛紛效仿,投入人力、物力和精力,涉足日化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牙膏,如片仔癀的牙膏、三七牙膏和同仁堂牙膏等日化用品,但是到目前為止,除了雲南白藥牙膏的成功以外,沒有看到其他任何有亮點的成功。就算是雲南白藥自己,也鮮有成功的後續產品。我認為跨界而產生的次新業務,成功率非常的低,就算有成功的先例,也是不值得期待的。

(本文所有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