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旅行家專欄 > 沈寅的專欄 >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一定是醍醐寺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一定是醍醐寺

By 沈寅 2018-04-16

馬蜂窩旅行家專欄出品 | 已有989人閱讀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醍醐寺自古就是賞櫻勝地,圖片來源:醍醐寺官網)

從京都坐JR至山科轉乘市營地下鐵線,不到20分鐘抵達醍醐寺站,繼續步行至醍醐寺,還得走上一段不短的路。櫻花時節,地鐵站出口有接駁巴士接送遊客往返寺院。也可以選擇步行,走著走著,起初路上游客並不多,不禁疑竇叢生,是否走錯了方向?待接近寺院時,突然另一番景象,遊客如百流入海,從四面八方湧來,進入寺院時已是人山人海。日本流傳一句話——如果只去一處地方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早在平安時期,醍醐寺就流傳“花之醍醐”的美名,而後,更因為豐臣秀吉的“醍醐花見”讓醍醐寺盛名遠播。慶長三年(1598年)春,已經走到人生盡頭的豐臣秀吉在醍醐寺舉辦大規模的賞櫻會。據說戒備森嚴,只有秀吉的妻妾及後宮女人們參加,相比昔日北野大茶會時無限風光,此時的秀吉已體弱衰微。在賞櫻會上,據說秀吉還吐出了一句:“要是千利休還活著的話……”這已是千利休切腹七年之後,走到人生終點的秀吉是追憶故人?是感慨往昔?亦或是後悔?已無從得知。這一年八月,秀吉去世。

醍醐名園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醍醐寺仁王門處櫻花盛開如粉色煙霞一般)

日本櫻花景點、名園甚多,每一處皆有特色。如京都的東寺,以一株參天高聳的千年垂枝櫻而聞名。醍醐寺櫻花相關的景色挺多,最先是兩排染井吉野櫻,豐盛的淺粉色,往仁王門走,地勢漸高,花越厚重,抬頭一看,遠處宛若瀰漫在半空中的粉紅色煙霞,遮天蔽日。除染井吉野櫻外,醍醐寺也有垂枝櫻,幾人高,紅色枝蔓低垂,層層疊疊,不得不用碗口粗的竹杆支撐著。河津櫻、山櫻、八重櫻……一路遊園賞櫻,一路遐想當年秀吉賞櫻會,估計和現在也差不多。千百年來,醍醐寺沒什麼改變,加固修葺也維持原來面貌。就像寺內那條土路,春雨後初霽,地上泥濘,也沒見寺院將泥地換成水泥路。

醍醐寺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寺中五重塔、金堂、三寶院皆是日本國寶。所謂日本國寶、重要文化財,是日本對於有形文化遺產的認定,緣於20世紀初日本國力落後,文物外流海外,日本頒佈法律,規定“國寶”不允許出國,以保護文化遺產。而後,國寶、重要文化財的認定,也從文物擴展至建築、庭院等。

三寶院是公元1115年,醍醐寺第14代座主勝覺所建,後因兵荒而廢,1598年秀吉為“醍醐花見”又重建。三寶院內庭院和大多數日本庭園不太相同,只能在表書院建築內觀賞庭院,無法步入其間遊玩,蓋因庭院在表書院的一側,如一長幅繪卷,涵蓋三段小瀑布、亭榭、池塘、島嶼、山石等景觀,從庭院一端緩步走到另一端,光影變化中彷彿走過了一個世紀。

有人曾分析,為什麼日本的庭院源頭在中國,可觀賞庭院的方式卻大相徑庭?中國賞園在於遊,如杜麗娘般的遊園,看看荼靡花看看金魚,看看假山水池,而日本的庭院許多隻適合靜觀,從室內往外看,就像在看一張碩大無比的天然的相片。原因據說是起居習慣,中國原來也是席地而坐,隨著凳子的傳入,人們坐在凳子上,又從凳子上邁開腳步走了出去,就會想去遊園,而韓國、日本,則依舊保留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所以寧可坐在榻榻米上觀賞。最早的凳子,也就是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也稱“胡床”,從西方傳來的一種馬紮,可以摺疊的。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東寺五重塔內的密造佛像,圖片來源:東寺官網)

醍醐寺另一“國寶”五重塔,建造時間更早,於平安時代醍醐天皇敬祈冥福而於朱雀天皇時動工建造,在村上天皇的天曆五年(951年)完工。它是京都府下最古老的建築物,內部壁畫被認為是日本密教繪畫的始祖。除建築部分,醍醐寺的收藏文物曾集結為一場“日本醍醐寺藏佛教文物展”,來過上海博物館。當然,醍醐寺也和大多數日本佛寺一樣,自帶一座小型博物館,也就是所謂的“珍寶館”。遊人參觀佛寺時,可以一併參觀。

從唐密到真言宗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由空海設計的立體曼陀羅,圖片來源:東寺官網)

佛教東傳日本,基本上是兩條途徑,最早從大陸傳向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再傳向日本。另一條途徑,則是通過遣隋、唐使跨海直接從中國大陸取經,重要的事件,一是鑑真東渡,一是空海、最澄入唐求法。

醍醐寺就和空海有關,由空海的徒孫聖寶,於公元874年創建。空海是日本傳奇僧人,也就是《妖貓傳》的那個日本和尚,他與另一位僧人最澄就像一對“怨侶”。他們同一年隨遣唐使入唐。最澄年長空海7歲,自幼出家,被桓武天皇派遣入唐;空海是“富二代”,原本走仕途,後被佛法感召流浪修行,自行跟隨遣唐使入唐。最澄與空海到中國後機遇不同,最澄在中國總共呆了8個月就回國了。而空海則整整學了兩年,先是在長安醴泉寺向印度僧侶學習梵文與印度哲學,而後從青龍寺惠果大師,惠果大師是不空大師的嫡傳弟子,為密教第七代祖師,他為空海灌頂並傳承了大阿闍梨的地位。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最澄回國後即受到朝廷認證,以比叡山為大本山的天台宗)

最澄回國後即受到朝廷認證,以比叡山為大本山的天台宗,比叡山就在京都的東北部。有一種說法,東北部屬於“鬼門”,因此,京都建都時特意在比叡山建佛寺來鎮壓冤魂。比叡山的歷史感顯然不是京都城裡那些後來建造的,精雕細工的佛寺神社可以相比。比叡山曾被織田信長火燒過,蓋因僧人太多,有錢有勢,資助織田信長的敵對方,惹惱了信長,一把火燒了。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比叡山分東塔、西塔和橫川三片區域,西塔區域有一處釋迦摩尼信仰的佛寺,倒是日本不多見的)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比叡山曾被織田信長火燒過)

空海運氣並不好,他回國時桓武天皇已去世,而且,當時的規定是,“自費生”遣唐需學滿20年才能入京。空海顯然不夠20年,於是只能暫時生活在京都外。直到公元809年,嵯峨天皇時,空海才進入京都,定居高雄山,也就是京都西北部。高雄山是賞楓的名山,有高雄三山之稱。

空海能夠嶄露頭角也多少因為最澄,但最終兩人還是因為各種原因而疏遠,有傳聞最澄的弟子去向空海學法後不回惹怒最澄等。平安時期日本較貴族化,佛教多在權貴階層中,真言宗廣受歡迎,縱使最澄成名在前,已是當時佛教掌舵人,也不得不向空海借閱學習密教經典。神護寺至今還收藏有空海時期的佛寶。

日本所說的密教,並不是中國大陸流行的藏密,而是唐密,也就是唐代密宗。週一良在《唐代密宗》中寫道:“善無畏在公元716年達到中國,稍微他獲准翻譯隨身帶來的經典,由此,他成為中國首位密宗大師。金剛智在善無畏後不久來華,他的門徒不空金剛在後來使密宗成為了唐代重要宗派之一。”空海求法的惠果,乃不空的傳法弟子。由此看來,由空海傳去日本的真言宗確實是唐密的正源支流。

不過,如週一良所考,“不空金剛卒於公元774年,其後密宗逐漸衰落。除了日本求法僧在日誌中提到的幾個名字外,我們不知道更多的大師了……當日本僧人成尋於公元1073年訪問(宋)神宗宮殿時,他發現了許多隻能是屬於密宗的神像,密宗就整個宗派而言卻再也沒有繁榮,甚至為世所棄”。待元代時,藏密興起,唐密只在日本真言宗一息尚存。昔日,上海靜安寺恢復唐密道場,也是由方丈持松法師三次東渡日本學習密法、購得法器,才將失傳千年的唐密金傳回中國。

日本的“真言宗”,和藏密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日本一向是將密教氛圍雜密和純密,雜密指原始佛教以來,片片斷斷所說的咒法之類的東西;而如《大日經》、《金剛頂經》之類具有體系性、總和性說法的是純密。據此去對比藏密,藏密通常採用四分法: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事部講說有關儀式的作法等,而行部是外在儀式作法的同時,加上內在的冥想;瑜伽部是講說自我與絕對者的合一;無上瑜伽部更發展了瑜伽部之說,並著重身體、生理性因素的冥想。比對來看,事部相當於日本雜密;行部屬於日本純密中的《大日經》等;瑜伽部屬純密中的《金剛頂經》;無上瑜伽部也屬於純密,包括了中國及日本未傳、或部分的《秘密集會瑜伽》。從佛教歷史發展去看,事部、行部和瑜伽部形成於六七世紀,而無上瑜伽部則晚,傳到中國的密教只到第三階段的瑜伽部,而藏密則特別重視無上瑜伽部。

中國消失的,都在日本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空海大師開闢高野山,如今遍佈佛寺)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高野山中的墓園內,滿是日本歷史名人)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高野山內庭院)

瞭解了關於日本佛教以及日本密宗發展的源流,再看佛教文物,比較容易把握。如,對於“真言宗”來說,最基本的著眼點是空海,空海興建的佛寺,一是京都東寺,公元823年,東寺被下賜給弘法大師,成為真言密教的道場;另一處是高野山金剛峰寺平安時代的弘仁7年(816年),空海在此修行,建立了真言宗總本山金剛峰寺。空海歸日後曾在京都高雄山神護寺呆過一段時間,並在此舉行金剛界灌頂、胎藏界灌頂,因此神護寺也是日本真言宗的重要陣地。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拾階而上,神護寺山門高高在上,對於遊客也是一番體力的考驗)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神護寺內滿滿是厚厚的苔蘚)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古樸的神護寺)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神戶寺山林幽靜,秋季一場雨後,樹葉滿地,紅色楓葉黃色銀杏)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神護寺內不動明王造像,顯示神護寺和密宗的淵源)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神護寺處處都是歷史感)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除了釋迦摩尼造像,寺外還遍佈繪有釋迦摩尼本生紀的佛畫故事)

不難發現,與空海相關重要的佛教文物,或者說,空海從中國大陸帶回日本的文物,基本都收藏在這些佛寺。延續著空海的足跡,遍尋佛寶也成為遊日的一條有趣線索。兩界曼陀羅——胎藏界曼陀羅、金剛界曼陀羅,原本已不復見,而如今能見到的是摹本,其一收藏在東寺,另一收藏在神護寺灌頂堂。又如空海帶回的真言諸祖圖像,代表真言宗發展的“族譜”,由唐代李真所繪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惠果五祖,加之補作的龍猛、龍智二祖像,皆收藏於東寺。空海還在東寺講堂中搞了一個“立體曼陀羅”,由大日如來為中心,圍繞著五大菩薩、五大明王、四天王、梵天、帝釋天共21尊佛像組合成的“陣法”。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金剛界曼荼羅,東寺藏,圖片來源:東寺官網)

如果只去一處賞櫻,那一定是醍醐寺!

(金剛界曼荼羅,東寺藏,圖片來源:東寺官網)

醍醐寺是空海徒孫聖寶所建,從文物傳承上看,展品中有一件《大日經》開題,是來自空海親筆抄錄唐代僧人一行所著二十卷《大日經疏》擇要摘抄的親筆草稿。從密宗法物上看,醍醐寺所藏大部分是對空海在東寺所做之複製或延續。比如五大明王像、快慶造不動明王座像、閻魔天、帝釋天等造像,很顯然是模仿、傳承了東寺講堂“立體曼陀羅”中諸明王諸天的造型。頭戴寶冠雙手結拳智印的大日如來像,也因襲自東寺。

觀看佛教文物的意義,可能在於,通過觀察比較這些佛教文物,可以感受到佛教藝術樣式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是由於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在長時間內不斷改造而形成的。如今,這些不同時期的佛教文物放在一起同時觀看,那種感受,就好像在觀看一幅歷史長卷。

另一方面,意義還在於許多佛畫題材、樣式來自中國,但在中國大陸卻“失傳”了。如鎌倉時代的《文殊渡海圖》,源自中國五代時期興起的五臺山“新文殊”題材,為兩宋時代日本帶回傳佈;又如平安時期《訶梨帝母像》,其題材樣式和臺北故宮博物館藏五代時期《大理國梵像圖》相似;還有《五秘密像》,為“五秘密法”本尊法像,也被用於修“理趣經法”,中國大陸唐密一度失傳,無法修行此法自然也就無此像之題材樣式,其實,兩界曼陀羅也屬於此類情況。

當然,真言宗相關的佛教藝術、法物、文物外,因醍醐寺與豐臣秀吉有一段關係,故而也有一些相關文物。如《醍醐寺賞花詩箋》,來自“醍醐花見”上秀吉與家人、近臣等以醍醐寺為主題寫的和歌詩箋集。還有一件秀吉心愛的“大金碗”——不難讓人聯想到秀吉的“黃金茶室”,但此黃金天目盞並非來自黃金茶室。日本藝術家、作家赤瀨川平原曾因參與NHK電視臺《通往國寶之旅》拍攝,得以在醍醐寺親手把玩過這隻黃金天目盞,他在《千利休:無盡的前衛》一書中記錄當時的情景:“手感的確是堅硬的金屬,可是重量比碰上去要輕。表面雖很堅硬,手感卻很柔和。”他覺得奇怪,詢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木胎包金。“我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對這隻金茶碗的感觸,僅靠眼觀,無從得知,必須親手撫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