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探春發起海棠詩社,大家都紛紛忙著給自己起別號。探春因為喜歡芭蕉,就自稱為“蕉下客”,黛玉還以“蕉葉覆鹿”的典故取笑探春是一頭鹿。然而雖然黛玉提出了這一典故,但是出自何方卻還有待考證。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其實,“蕉葉覆鹿”四個字並不曾見於古籍,是曹雪芹第一次使用,但有關蕉鹿的典故卻是有的。《列子》中的“蕉鹿夢”講了的是鄭國有個樵夫打死了一頭鹿,他怕被別人看見,便將鹿藏在了旱溝裡,並“覆之以蕉”。但是樵夫記性不好,一轉眼就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為打到鹿的事不過是自己做的一個夢,並在路上不斷嘟囔。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一個路人聽後,按他的話果真找到了鹿,並把鹿帶回了家。他把這件事告訴妻子,妻子卻懷疑他聽見樵夫的話可能是夢。然而,樵夫心裡覺得不甘,晚上真的做了一個夢,夢到了藏鹿的地方和撿走鹿的人,並找到了那個路人。樵夫讓路人還鹿,路人當然不肯,雙方爭吵未果去見官。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官員對樵夫說: “你最初得到了鹿,卻自認為是夢,又通過夢找到了鹿,並認為這是真實的。而路人聽了你的話,真的拿走了鹿,但是她的妻子卻認為路人聽到你說的那些話是一場夢。”最後官員沒法,主張將鹿平分。對於這場官司,國相說: “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這樣一個夢境與現實糾纏難分的故事,體現出人生如夢的思想,與《紅樓夢》的主旨很相近,然而這就是“蕉葉覆鹿”最終的來源嗎?並不是,因為《列子》原文中的“覆之以蕉”的“蕉”並非指探春所喜愛的芭蕉,而是“樵”,即薪柴、柴草之類。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蕉葉覆鹿”真正的來源應當是明雜劇《蕉鹿夢》。《蕉鹿夢》以原有的寓言為基礎,延續了夢境與現實相互交織的的意涵。《蕉鹿夢》前面的情節和《列子》中的大體相似,樵夫打死了一頭鹿,藏在幹水溝中,上面覆了些蕉葉。砍完柴後,怎麼也找不到那頭鹿,便以為自己做了一個夢。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然而他的鹿被一個漁夫撿到,樵夫通過夢境找到了漁夫。漁父本要歸還,卻不料樵夫陡起貪心,要漁父歸還兩隻鹿——醒時打到的和夢裡尋到的,漁父當然不會答應,於是二人鬧到士師的衙中。經士師斷案,各人得到半隻鹿。《列子》中只表現了夢與現實的糾葛,而《蕉鹿夢》除了夢與現實的交雜,還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批判了人性中的貪財重利。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蕉鹿夢》第六折更是清楚地點出名利如夢的道理: “大凡夢中,都是妄境。夢寶玉,醒來不曾得手。夢酒食,醒來不曾到口。”傾盡一生的追名逐利就像是一場夢,世間的榮華名利就如同夢中的寶玉、酒食,一時的歡娛,終抵不過夢醒後的煙消雲散,勸世人看輕金錢,看淡名利。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葉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與《列子》不同的是,《蕉鹿夢》中用來覆蓋鹿的是“蕉葉”,且這兩個字在文中共出現五次,由此看來,《蕉鹿夢》比《列子》更有可能是“蕉葉覆鹿”四個字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