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劉燕舞教授曾在《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中,講過一件事。

一個留守老人病危,臨死前,想見兒子一面。

兒子聽聞後,請了一週喪假,回了老家。

本以為父親不久於人世,不料兩三天過去,父親遲遲沒斷氣的跡象。

兒子不悅地說道:“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還是把喪假算進來的。你這樣讓我怎麼跟老闆交待?”

老人心一寒,拿出一瓶農藥,一口悶了下去。

沒一會兒,老人死了。

兒子如願所償。在7天內,辦完了喪事,然後帶上行李,離開了家。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如此不孝,如此行徑,真是畜生不如,令人髮指。

可報道這事的劉燕舞,在深入調查後,才發覺農村留守老人,已是哀鴻一片。

劉燕舞走訪了11個省,40多個村莊,發現留守老人自殺這事,對不少當地人而言,都不算個“事”。

某偏僻的村莊,一個69歲的老人,換了身乾淨的衣裳,坐於堂屋中間,一邊在火盆裡為自己燒紙錢,一邊喝下農藥。

紙錢燒到一半,老人應聲倒地,一陣抽搐後,死了。

某農村,一個老人,怕死後兒女不埋,在山包上,自個挖了個土坑,然後喝下農藥,毒發身亡。

村莊的老人們,不知道老人自殺的原因,卻好似又都能理解老人自殺的行為。

當地村民說:“我們這裡就沒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甚至有些村莊說:人過七十,疾病纏身,孤苦伶仃,活不下去了喝個農藥,也算是正常過世。

專家劉燕舞統計發現,留守老人的自殺率,竟已超過30%。

也就說,每3個留守老人,就有一個會自殺。

2

先是震驚,再是心寒。

我們太自私,太現實,太功利了。

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裡,我們只願意關心那些欣欣向榮的事物。比如滿載希望的孩子,比如朝氣蓬勃的青年,比如能輸出最大價值的中年人。

至於老年人,則像是一塊已被榨乾的甘蔗渣,被人們踢得遠遠的,先疏離,再遺忘。

這太殘忍。

而更殘忍對待的,是處在文明社會邊緣的留守老人。

據新聞報道,中國農村留守老人,已高達4000萬。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4000萬,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

這些孤獨的老人,幸運的,還有個老伴,不幸的,就徑自一人,活在人煙稀少的鄉下,守著一棟空空蕩蕩的房子。

有些老人們很少出門。因為行動不便,隨便摔個跤,或頭一暈,一倒,可能就再也起不來。

去年某地,一個獨居老人,八旬高齡。除了偶爾買點東西,幾乎天天閉門不出。

如他所預料,某一天,死神突然降臨。

兩個月後,因房間散發著惡臭,人們才發現,老人已去世。

旁邊留下一封遺書。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我於昨晚走了,走時心如止水······遺體速火化,一切從簡”。

字字誅心,字字透露著老人生前的無奈和淒涼。

其實對老人而言,死,已是不足為懼,他們更怕的,是孤獨。

因為孤獨,會吞噬一切。

3

我老家發生過一個真事。

一個留守老人,六十來歲,腿不太利索,幹不了農活。平時一個人守著一個大樓房,除了孤獨,還是孤獨。

突然一天,老人鎖上了那個大門,揹著行李,走了。

老人說,他去找兒子。

老人不識字,不會坐火車,就只坐汽車。兜兜轉轉,東問西問,中間不知坐錯了多少次車,睡過多少夜車站。

一個禮拜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之外的兒子。

但很奇怪,老人在兒子那沒待幾天,就又回來了。

回到了老家,不到一個月,他又去找兒子,然後找到兒子,沒幾天,他又回來。

就這樣反覆折騰了三次,兒子一怒之下,叱喝道:“能不能別瞎折騰,老老實實待家裡不行嗎?”

老人回去了。

這次,老人不再出遠門,而是養了條狗,天天對著狗說話。

幾個月後,狗被人毒死了。老人沒有再養狗。

幾天後,人們在河裡,撈起了老人的屍體。

村民們說,這老頭是瘋了,不是喜歡亂跑,就是喜歡和狗說話。

其實,村裡的老人們都明白,他不是瘋,他只是孤獨。

4

曾看過一個震撼人心的視頻。

國外一個留守老人,他每天會像小孩一樣盼著過聖誕節。

聖誕節來臨之時,老人總是會進行一場盛裝打扮,並花上好幾天,佈置聖誕節需要的物品。

然後,孤獨地吃完一頓晚餐。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因為每到聖誕節前夕,子女們總會說,太忙了,太忙了,這次又去不了了。

幾天後,子女們突然都收到一個消息:父親去世了。

他們紛紛停下手中的工作,奔赴老人的家中。他們見到了老人舊物,想起了兒時往事,開始無比的思念父親。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這時,老人突然走了出來。

老人說:“不用這種方法,我可能到死,也見不到你們。”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兒女們瞬間淚奔。

是啊,我們一直向外走,從來沒有想過,在我們的身後,還有一對蒼老的人,每天都在等著我們回家。

這是他全部的希望。

也是他餘生裡最大的希望。

5

年邁的父母,可有可無的孤家老人,是我們最易遺忘的家庭成員。

但易遺忘,不代表應該被遺忘。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最大的孝,就是陪伴。

可這種陪伴,對留守老人而言,未免太稀缺,太短暫。

有個媒體,做過一個街頭採訪。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5歲。一共是900個月。

記者拿出一張表格圖,上面劃了900個格子。這張圖,就是每個人的一生。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記者採訪第一個女孩,問道:“爸爸媽媽今年年紀多大了?”

女孩說:“67歲。”

“那你算一下,他們還剩多少個月?”

“活到75歲的話,還有8年,是96個月。”

然後,記者給了她一支彩筆,讓她劃出,那最後96個格子。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划著划著,女孩便泣不成聲。

她說:“沒想到會這樣,總覺得他們還年輕,還能活得更久。”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記者接著問:“那你平時多久回一次家呢?”

女孩說:“基本就一年回去一次,在家待一個禮拜左右。”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就按一年一次,你算一下,還能陪父母多少個月?”

“8年,就是8周,竟然只有2個月。”

“那你用彩筆,劃出那2格。”

女孩眼淚再次撲簌撲簌地流了下來。

她怎會想到,這一生,

和最親愛的父母相處時光,最多僅有2個月了。

而這2個格子,在這張密密麻麻的圖表裡,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隨後,幾個被採訪者,皆忍不住淚水橫流。

一個採訪者說:“我母親還年輕,52歲,我每年回去一次,一次7天。”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但一算,她這一生,能陪父母的時間,也僅不過5個月。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當看到這樣的結果時,被採訪者,情緒瞬間失控。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

人生算術題,算出了不少路人眼淚,也算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

這一生,我們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日子,已屈指可數。

6

作家畢淑敏在《孝心無價》裡,寫到一段話: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裡想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成功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鰥寡孤獨的父母,他們渴望的,從來不是你過年買多少禮,往後帶他住多大的房子。

而是那句老話——多回家看看。

留守老人也好,空巢老人也罷,他們的生存現狀,當然堪憂,但他們活的好不好,過得快不快樂,這些,更值得每個子女去牽掛。

人活著,不能僅僅是活著。

如果老人不願離開他久居的故鄉,為人子女,不必強求。我們唯有盡最大的努力,去保障老人的生活條件,然後,從個人生活中,剝離出一部分愛,分給老人。

陪伴即是最佳,倘若不能,多一個電話,多一句問候,也好。

生老病死,是任誰也逃不掉的人生規律。

老人的今天,便是我們的明天。

老人的孤獨,便是我們若干年以後的處境。

所以,多給老人們一點關愛吧。

那不但是盡孝,也是在給我們的未來,播下避免孤獨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