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最近的電影市場幾乎被《我不是藥神》佔據,原定同期上映的《爵跡2》、《墨多多迷境冒險》、《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均決定退檔,更有甚者《阿修羅》僅上映三天便撤檔,一時間社交平臺已被各種《藥神》的影評和解讀所覆蓋。

由文牧野執導,徐崢、王傳君、週一圍主演的《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藥店店主從印度“代購”治療慢粒白血病所需藥物“格列寧”,開始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的故事。影片藉助慢粒白血病人與“天價藥”之間的故事,大膽地探討了當前醫療行業的敏感話題。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影片中無論是人物的刻畫還是題材類型上,兼顧了各年齡層段、不同職業人群,加上影片精良的製作,為影片票房的火爆、口碑的攀升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自6月30日點映以來,行業內口碑一片叫好。豆瓣首映評分高達9.0分。更鮮明的是,《我不是藥神》在微博上的大V推薦度是100%,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我不是藥神》未映先火,除了口碑的爆裂以外,票房也呈火爆趨勢。首映過後片方又追加了兩個工作日黃金時段的影片點映安排。僅點映6小時後,《我不是藥神》票房破億。

上映首周,《我不是藥神》票房高達18.6億元,不僅拿下國內市場的單週票房冠軍,也在全球範圍內力壓北美開畫的《蟻人2:黃蜂女現身》奪得全球周票房的冠軍。這也是繼去年暑期檔的《戰狼2》後,國產電影再度斬獲全球單週票房冠軍。

截至截稿前,《我不是藥神》眾望所歸成為了2018年暑期檔第一部票房突破30億元的影片。

《我不是藥神》VS《戰狼2》 熱度接棒票房乏力

《我不是藥神》在普通觀眾中激起的強烈反響和歡迎程度,似乎只有一年前的《戰狼2》可以與之媲美。

有意思的是,就在人們紛紛討論徐崢新作《我不是藥神》是否可以接替《戰狼2》成為我國票房榜首之時,人民日報繼一年前電影《戰狼2》後,又一次點名表揚的國產電影便是《我不是藥神》。人民日報表示稱中國很久沒有這麼經典的電影了。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即便《我不是藥神》與《戰狼2》邁進20億票房大關的時間相同,但從各方面條件分析來看,《我不是藥神》並不具有後者的外部環境,所以小編認為《我不是藥神》不太可能達到《戰狼2》的票房成績。

★ 從票房走勢來看,憑藉著點映積累的高口碑和朋友圈的口口相傳,《我不是藥神》的首日和首周票房表現高於《戰狼2》也是情理之中。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藥神》首週週六票房達到單日票房最高峰3.6億,週日票房基本與週六持平。自電影上映6天后,單日票房均在2億以下,且呈下降趨勢。

以20億票房為線,《我不是藥神》的票房大部分是依靠點映積累的口碑而來,《戰狼2》與之不同。

《戰狼2》於2017年7月27日星期四晚正式登陸銀幕,首日票房接近破億,週五票房升至2億,週六3億,週日3.6億。《戰狼2》的口碑在首周4天緩慢累積,穩健上升。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戰狼2》在第2周才迎來了票房的大爆發。直到電影上映第14天票房才降為2億元以下。

★ 從影片類型看,一部動作片,一部劇情片,二者差異巨大。《我不是藥神》本身就不是一部視覺大片,而《戰狼2》是集視覺衝擊和講故事於一體的爆米花商業片,於大眾而言,這種娛樂大眾、主角光環爆棚的片子,更能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在這一點上《我不是藥神》不可與之相較,會損失一部分追求視覺體驗的影迷。

★ 從所處檔期來看,《戰狼2》的上映檔期十分討巧。除了爭奪暑期檔之外,更是瞄了八一建軍節,獻禮建軍90週年,又適逢朱日和大閱兵這種國家大事件,無形之中給影片積累了巨量的觀眾基礎。

此外,《戰狼2》處於“國產保護月”,前後國產片沒有太強的對手,而同期本被視為年度大作的《建軍偉業》也並未取得預期成績。更別提“顏值擔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後期失誤下跪噱頭的《閃光少女》。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然而,2018年的暑期檔卻是百花齊放,粗略估計有51部影片強勢上映。其中包含知名導演、演員保駕護航的《邪不壓正》(姜文導演)、《一出好戲》(黃渤導演),優秀團隊加持的《西虹市首富》(開心麻花團隊),熱門IP《狄仁傑至四大天王》、《愛情公寓大電影》等。

更何況,《戰狼2》的精神內核早已上升到愛國,且有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罕見站臺宣傳,上映時間又時值建軍90週年,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均佔。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票房火爆背後 資本逐利的狂歡

有業內人士稱,開始業內對其預測票房在10億左右,而在大規模的點映、首映禮後,不少人預測票房提升到20億。面對不斷髮酵的好口碑,市場上則普遍認為該片票房有機會超過40億元。

據瞭解,《我不是藥神》的投資方共16家,包括主創甯浩的壞猴子影業、主演徐崢的真樂道傳播,以及上市公司歡喜傳媒、北京文化、唐德影視、阿里影業、中南傳媒、萬達電影等,聯合發行方包括淘票票和北京文化。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未採用保底發行的影片《我不是藥神》整體制作成本未超過1億元,影片的宣發預算不高於6000萬元。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暑期檔才剛開始不久,《我不是藥神》便勢如破竹成為了今年可以稱之為“現象級”的爆款電影,且嚴重超出早前預期。這,或許就是電影的無以倫比的魅力吧。

《我不是藥神》大火之時,發行方兼投資方,曾因投資了目前的華語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保持者《戰狼2》進入大眾視線的“北京文化”,再次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那麼面對《我不是藥神》的火爆,作為發行方兼投資方的北京文化又該收益幾何呢?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根據國家法律和相關行業制度規定,所有影片要先根據票房總額向政府交納稅款,稅率為8.3%,而剩餘的91.7% 即為可分賬票房。如果可分賬票房大於6億,那麼還要向中影數字繳納1-3%的代理費,若票房大於9億以上,一概繳納1%的代理費。

此時的票房將由電影院,院線和製作發行方來分賬,電影院+院線佔57%的比例,製作方和發行方佔43%。換算成總票房佔比,大概就是影院院線佔總票房的52%,製作發行佔39%。

同時按照行業慣例,發行方收入一般分賬比例大概佔製作收入的5%-15%左右。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文化不僅是《我不是藥神》發行方還是其主投資方之一,投資金額為1500萬元。

北京文化的製作收入=票房×(1-5%電影專項稅-3.3%營業稅)×43%;

30億元×(1-5%電影專項稅-3.3%營業稅)×43%=11.868億元。

如果將1500萬元的投資按票房分成15%來計算,北京文化作為製作方的票房分成將是1.77億元。

另外,計算發行收入:

按照上述公式計算,北京文化作為發行方的收入=11.868億元票房收入×5%=0.61億元。

依據上述數據,現如今《我不是藥神》的票房為30億,北京文化預計可以賺得2.38億元。

注:發行收入計算小編取其比例下限,但最終的發行收入、分成仍需要依據當初簽訂的合同計算。

假如總票房達到了40億、50億,則北京文化的總收入約分別達到3.18億、3.97億。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然而,不論《我不是藥神》票房極限究竟是多少,它已經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缺口,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並走進了一個充盈著絕望卻又不缺乏希望的病患世界。

7月18日,總理就電影《我不是藥神》患病群體用藥難題引發的關輿論熱議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要“急群眾所急”,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因電影《熔爐》而推行的“熔爐“法。

拋開票房、口碑評分,這才是《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獲得最大的榮譽。

同時,也希望《我不是藥神》能夠給中國原創電影帶來一些思考。如何講故事、如何用無畏者的心態為推動社會進步做一些貢獻。

畢竟這個世界的荒誕之處就在於,越真實越荒誕。哦,對了,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叫《Dying to Survive 》,向死而生。

《我不是藥神》票房破30億,引16家資本狂歡,更直擊社會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