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央視曾做過關於“你幸福嗎”這樣一個調查,引起了社會熱議,在改革開放30年來,民眾擁有越來越多財富的同時,也開始重新思考金錢與幸福的關係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怎樣才能做到財富與幸福兼備,做到幸福理財呢?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錢不是萬惡之源,沒錢才是萬惡之源!”“金錢買不到幸福”這兩句話可以很好地代表多數人對金錢和幸福的關係的看法。在很多窮人眼裡,認為錢是萬惡之源,會讓人變得貪婪,讓人失去自我。而在很多富人眼裡,又會認為沒錢才是萬惡之源,給社會帶來各種犯罪,沒錢註定沒有幸福。

那麼,到底什麼是幸福呢?在中國古代,人們覺得幸福就是“福壽康寧”,儒家經典《尚書》將幸福歸納為“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美德,五日善終。

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而西方,公眾認為幸福必須具備:高薪,已婚,年輕,健康,受過良好教育,有宗教信仰。而時下最流行的幸福詮釋是:“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錢與幸福,到底是什麼關係?到底多少錢才夠幸福呢?小時候,幸福可能就是一顆糖,一個小小的玩具。

長大了,幸福可能就是能有時間玩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打籃球,比如旅遊,出來社會以後,幸福可能就是擁有一份好的工作,慢慢地,會發現幸福的感覺越來越難找到了,住豪宅,買名牌,開名車,或許能讓人愉悅,但卻未必能讓人幸福。

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身邊很多朋友,都是賺的錢越來越多了,日子越來越好了,但伴隨而來的,更多的是煩惱而非幸福感,也許是因為在賺錢越多的同時,在交際,娛樂,工作等方面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投入更多,這樣就會導致忙於賺錢而無暇享受生活。因此,幸福與金錢確實有關,但關係不大。

在國內還有一個關於“快樂城市”的調查,結果成都以“美麗,休閒,物美價廉,壓力小,民眾生活質量最高”成為中國最快樂的城市,而經濟最發達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北上廣深並沒有入榜。

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由此可見,財富與幸福的關係並沒那麼簡單。當貧窮威脅到生存,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時候,財富絕對可以帶來幸福;但當進入小康社會後,財富對幸福感的邊際效應就開始遞減,此時財富增加所帶來的幸福感就增加就微乎其微了,有時候甚至乎出現下降,現在社會上財富越多,煩惱越多的情況並不少見。

那到底賺多少錢才最幸福呢?更多的錢,能為幸福指數加分嗎?美國的調查結果是:金錢的確可以買到幸福,不過要買到這份幸福,年收入7.5萬美元這個門檻之內,賺得越多,幸福感就越強,但一旦超過這個門檻,即時你賺1000萬美元,幸福感也不會特別顯著了。

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金錢與幸福的關係如此複雜,如何處理金錢與幸福的關係,才能做到幸福理財呢?其實,“幸福”的理財態度和方式,往往能讓人離金錢更近。

不同的理財心態決定著幸福指數的高低:那些在理財中急功近利,苛求一夜暴富的投資者,往往因理財目標未能達到心理預期而大失所望,陷入焦慮;而那些擺正理財心態,理財中有著切合實際的期望目標的投資者,往往能不受市場漲跌的波及,理財幸福指數更高。真正的投資大師,往往都是幸福的。

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原因就是他們都有良好的心態,戰勝了自己的慾望。像巴菲特和羅傑斯,無不生活得瀟灑自如,做慈善,環球旅行,生活無比幸福。幸福不在於財富的多少,而在於財富的擁有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慾望,不把自己的追求只放在金錢上。托爾斯泰說過:慾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因此,作為聰明的理財達人,就必須讓自己積累財富的同時,也能積累幸福,練就幸福理財的功夫,在財富與幸福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實現物質精神都富有!現在大家都越來越有錢了,生活改善了,但幸福感卻越來越低了,是不是有更多錢就代表更多的幸福呢?

理財與幸福感到底是什麼關係?

這是很多人需要深思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不斷學習,就能找到其中的幸福鑰匙。在我看來,做錢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通過有效家庭資產配置,做好人生規劃和財務規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剋制過度膨脹的慾望,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就可以實現最大的幸福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