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發電去補貼或快於預期

日前,山東省某生物質發電企業向財政部紀檢組反映,國家拖欠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已達10億元,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據瞭解,補貼拖欠目前已成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普遍痛點。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已超過1200億元。

生物質發電企業的補貼緣何拖欠?脫離補貼後企業如何尋求出路?

補貼缺口影響經營

我國是農業大國,具備發展生物質能的優勢,加之能源、環境的巨大壓力,生物質發電產業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但作為可再生能源的組成部分,生物質發電長期以來在電價補貼的前提下發展,沒有補貼,難免短期內陷入困境。

“相比於燃煤電廠,生物質發電企業單位一次投資大、燃料收儲運成本高,若沒有補貼或存在補貼拖欠情況,將造成經營困難甚至資金鍊斷裂。” 山東省熱電設計院院長劉博表示。

某生物質能源發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燃煤電廠、汙染企業應承擔綠色發展成本,把燃煤電廠和生物質電廠放在一個平臺上競爭是不客觀的。歐洲發達國家已經通過加大燃煤電廠的環保稅,拉平這個競爭平臺。“除企業自身經營受到影響,還有另一種擔憂,就是國家補貼的錢有一部分用來向農民買燃料,等於借生物質發電的手把錢補給農民,起到扶貧的作用。而補貼拖欠,也會間接影響企業向農民支付。”

對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而言,生物質發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快速發展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企業也普遍受補貼拖欠影響。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表示,第七批補貼目錄發放的主要是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的部分,目前補貼資金還未到位。“有些企業已被拖欠了3年5個月,財務壓力非常大。”

“按照我們現在的通脹和融資水平,補貼拖欠一年,等於縮水超過10%,如果拖欠3年,等於縮水超過30%。國有企業融資能力較強,但民營企業只能選擇出售項目等方式渡過難關。若能儘快發放補貼,對改善這些企業的負債、現金流會有很大幫助。”彭澎說。

脫離補貼是趨勢

據瞭解,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由國家財政年度安排的可再生能源基金和依法徵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組成補貼資金池予以支付。通過數次調整,當前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的徵收標準是0.019元/千瓦時。

補貼來源明確,補貼拖欠根源何在?

華北電力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牛東曉分析,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擴大,但徵收來源相對固定,並受經濟形勢等因素影響,難以同步擴大或增長;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徵收困難。當前,傳統電廠經營面臨壓力,有些自備電廠、火電廠是地方利稅、就業大戶,當地政府為扶持本地經濟,可能採取一些減免措施,有些電廠也存在拖欠繳費情況。

“自備電廠不交附加費,就會損失接近1/4到1/5的補貼來源。”彭澎表示,“國家多次嘗試解決補貼問題,主要做法就是調高附加費標準,但這隻能暫時解決問題。”

對此,如何減少對補貼的依賴,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生物質發電企業,劉博建議,補貼之外,生物質項目必須變發電為熱電,大力拓展供熱市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加大燃料收購力度的同時,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建設燃料基地,降低燃料成本;積極參與國內外兩個碳交易市場,增加收入。

牛東曉指出,電力綠證、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補貼缺口,逐漸取代補貼功能。他還認為,除上調補貼標準外,還可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變單一補貼為綜合性補貼機制,如稅收減免、建設上的支持、融資支持等。“前幾年的拖欠頂多一兩年就會補上,但最近一年光伏是爆發式發展,從現在起如果還是不改革,補貼發放可能會越來越困難。”

電改帶來的市場機遇或為可再生能源企業帶來希望。上述生物質發電企業負責人表示:“若電改後可以先行將電直接供給需要的企業,他們以高於市場價進行支付,剩下的少數費用由國家補貼,這樣國家的壓力也小了,我們對補貼的依賴也少了。”

彭澎表示,目前補貼發放雖有拖欠現象,但發放二十年是有保證的。而國家提供補貼就是為了讓行業壯大規模,降低新項目成本,未來能做到脫離補貼。“隨著行業、壯大,去補貼的速度比之前預計的還要快些。”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