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奪得《最強大腦》「腦王」,背後的故事最動人!

最新一季的《最強大腦》剛剛收官。中國隊以5:3贏得了國際賽的冠軍,在隊中有著“定海神針”之稱的楊易更是獲得了“腦王”的稱號!

小學教師奪得《最強大腦》“腦王”,背後的故事最動人!

楊易

立志當一名小學教師

還記得剛出場的時候,他曾經這樣介紹過自己“我是山之隊的楊易,現在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教三四年級。”

他沒有說的是,自己畢業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專業本碩連讀。

短髮,無框眼鏡,斯文的臉上很少有表情,臺上的他被稱為“一種高中班主任的既視感”,鮮為人知的卻是他臺下的一面。

本該走向金字塔頂尖行業的他,偏偏選擇拿起教鞭和粉筆,每天在中關村走30分鐘路,買倆包子當早飯,潛心做了最可愛的人。

90後的楊易其實只有25歲,從清華畢業後就立志當一名小學教師,主持人蔣昌建問他為什麼放棄了高薪工作而選擇當一名小學老師的時候,他這樣回答:

“既然你這麼問了,就證明我一直以來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樹苗之所以能成為參天大樹,是因為從小就有沃土與陽光雨露的滋養,我知道基礎的重要性,所以想讓更多的中國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數學基礎教育。”

從小自帶“考試易過體質”

楊易有一個傳說:從小自帶“考試易過體質”,考試總能取得好成績。但在他本人看來,這只是因為自己成長道路上從不缺乏好老師。

楊易的姥姥就是小學語文老師,小時候楊易作文很差,幾乎寫不出幾個完整句子,姥姥一到假期就輔導楊易,很快楊易就在作文競賽中得了獎。

初中時,楊易體育成績不好,體育老師一直鼓勵他堅持鍛鍊,寒假還冒著大雪給學生們無償補課,中考時,楊易的體育成績取得了滿分。

上了高中,他的政治老師不僅講課有趣,還會鼓勵引導學生思考,這激發了楊易對文科的興趣,他文科所有的會考成績全是A。

在楊易看來,自己見過的好老師都有一些共性:能從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善於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喜歡學生,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

也是這些好老師,讓楊易很早就下定決心,“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帶著這樣的願望,畢業後他也如願成為一名小學老師。

從楊易的故事,我們更加領會到了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那句話: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老師的一些舉動對學生在不知不覺形成了很大的影響。

讓學生擁有愛的能力,就是擁有幸福的能力

不單單楊易,重慶市求精中學初中語文教師張紅燕也是這樣一位老師。

張老師已經教書17年了,她用自己的滿懷柔情打動和感染著每一個學生。

於是,一封封學生寫給她的書信紛至沓來,擺滿了案頭。

“這只是其中一部份,家裡還有更多。”張紅燕笑眯眯地介紹著一封封信的來歷,

“這是上一屆的學生寫的,她初三就轉走了,想我的時候就給我寫了一封信……”

“這是現在正在帶的班上同學寫的,訴說她的苦惱……”

張紅燕說,儘管寫信不能像當面交流一樣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等,但這種有溫度的表達方式更容易敞開彼此的心扉。

“希望學生將愛與恨都通過文字說出來,學生擁有愛的能力,就是擁有幸福的能力。”張紅燕說,寫是一種形式,她所做的是借信或紙條這種形式來表達實質性的內容。

“教語文,不僅僅是成績,更多的是情懷和素養。”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張紅燕認為希望學生在學習更多知識的同時,能學到一種生活的態度,希望教會學生們要幸福、善良,更要學會分享。

在娛樂至死的時代,能夠保持這樣一種交流溝通的方式,在看夠聽夠了一些師生關係惡化的故事後,更能夠從中發現一些平凡中的偉大。

就像楊易,熱愛他的小學數學老師的職業,比賽結束了,他還是照常備課、上課、教孩子做題、直播講座,繼續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付出。

楊易坦言:“其實很多人喜不喜歡數學課,來源於喜不喜歡數學老師。我想先成為讓大家喜歡的數學老師”。

也正如重慶的張紅燕老師相信的,每個孩子都是自由的鳥,會有屬於自己的天空,他們會在那裡自由翱翔,放聲歌唱。而自己,則要用正確的方法教會孩子飛翔的能力。

心理學家曾經研究得出結論:想讓別人變成什麼樣的人,就以他是什麼樣的人來對待他。教育絕不是站在高地指點孩子成長,而是俯下身子為孩子的需要澆水施肥,讓每個孩子最大化地成為他自己。

這些話讓你成為學生心中最棒的老師

1.他們應當有這樣的徹悟: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2.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幹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亦應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

3.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學生面對記者關於“假如你是教育部長”的提問,赫然回答:“我要開除那些不會微笑的老師!”是的,微笑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藝術。

4.當你和學生促膝談心時,微笑是一種氣氛;當你讓學生回答問題時,微笑是一種鼓勵;當你指出學生錯誤時,微笑是一種諒解;當你表揚一名學生時,微笑是一種獎勵;當你幫助學生困難時,微笑是一種力量……微笑不是臉部肌肉在運動,而是心靈有美在流動。

5.我們容易看到學生的“缺點”,看到學生的“毛病”;看到了“缺點”,看到了“毛病”,如果只是批評,只是指責,只是否定否定再否定;那麼,帶給學生的後果,無非就是失敗,就是屈辱,那些所謂的“缺點”,有的可能還是潛在的、尚未發展起來的長處、優點和積極因素。

6.把課堂視為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全身心地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個性,投入熱情……投入整個的生命。

7.我們關心學生“學什麼”,學語文學數學學外語學政治學歷史學物理……一學就是十幾門;關心學生“怎麼學”,又是抄寫又是背誦又是做題又是應試……法器是一件又一件,卻很少關心學生“為什麼學”。——一句話,學生學習的動力源問題,遠沒有真正解決。

好老師成就了學生,同時,這些學生也成就了好老師,互為背景,彼此輝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