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說自己是「去中心化」賦能,《追龍》里的英國人笑了

擁有200萬粉絲的微信大號,全國第一大學術類公眾號,正正經經的學術中國,前天突然被永久封號。與此類似的,是滴滴與優步、滴滴與快的在所謂誘導分享上的封號爭議。都顯示出作為自媒體第一大平臺的微信公號,掌握著合作伙伴的命脈。

這使騰訊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前幾天的一句話看上去有點刺眼。馬化騰在廣州舉辦的財富全球論壇上說,騰訊在互聯網時代要做去中心化的賦能者。他同時批評阿里巴巴是中心化的賦能者:“如果以後我百分之百的渠道都在你的生態裡的時候,基本上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上了,利潤也掌握在別人手上。從賦能最終格局來看,賦能者的安全程度、命運、利潤等等,都掌握在中心化的賦能者手中。”

可是,學術中國和優步被封號的例子,再一次說明的卻恰恰是微信公號運營者的安全和命運都捏在在騰訊手中,按照小馬哥的定義,這不正是“中心化的賦能者”嗎?

騰訊說自己是“去中心化”賦能,《追龍》裡的英國人笑了

更典型的例子是遊戲。騰訊平臺和遊戲開發商的分成,一度是九一分成,這就意味著,即便是對一個和騰訊毫無關係的企業,騰訊也具有極強的控制力。為什麼騰訊敢九一分成而遊戲開發商卻無可奈何?因為作為流量入口的騰訊的賦能是一箇中心化的賦能。這還有什麼異議嗎?

“中心化賦能”還是“去中心化賦能”?以及騰訊和阿里對於他們各自投資的企業的控制力孰強孰弱?

這個比較,似乎染上了一些道德色彩。其實,在商言商,只要符合契約,符合法律,道德本就是一個口水話題,沒有太多必要。不過,既然已成熱議,不妨比較一番。

騰訊和阿里對投資企業的控制力的差異,從投資之初就可看出端倪。

從項目階段來說,2017年阿里巴巴投資的項目,多偏後期,E輪以後、戰略投資和PIPE投資項目的比例達到59%,而騰訊對應的數字是25%。相對來說,騰訊更偏向A輪及A輪以前這樣的早期投資,這類投資佔到了騰訊投資項目的41%,而這類投資,阿里只佔16%。從投資金額來說,2017年騰訊投資案例中至少有二十多家投資金額低於1億人民幣,而阿里投資金額低於1億人民幣的項目在可統計的範圍中只有5個。從投資方式來說,阿里更偏向獨立投資、領投,佔比分別為38%、40%,二者合計達到78%,遠高於騰訊的63%,而相比之下,騰訊獨立投資的項目只佔投資項目總數的32%,領投的只有31%。

也就是說,騰訊相對重視早期投資,項目相對偏小,具有明顯的成長型投資特徵,和典型的PE/VC的投資模式比例結構非常相近。阿里巴巴則相對聚焦繞既有的商業版圖,投資一些中後期甚至上市公司投資,項目相對偏大,週期也偏晚,帶有明顯的實業投資色彩。

騰訊與阿里不同的投資特徵,與其各自的商業模式有關。

一直以來,提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都會把阿里的淘寶視為損害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的代表。但是實際上,阿里是不折不扣的實體經濟的代表。從銷售數據發收集、反饋、定製生產 、無現金支付、金融服務、國際貿易服務,到新零售、新金融等五新,背後都是實實在在的企業與工人。阿里的投資,更像是實體經濟的擴張之路,實際上,阿里2017年投資的方向集中於新零售、電商、物流和企業服務等自身核心業務周邊,用阿里的技術、生態去賦能。所以,阿里的投資中,控股投資和持股比例較高的戰略投資比較多,阿里的投資,不是為了股權增值,而是為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去賦能,使得自己的生態更大,更豐富。但正因為是具體的實體經濟,這種賦能、流程的貫通、數據的流通,都要求在這個生態裡面的企業具有較高的一致程度,甚至具有一致的企業文化。這就使得,阿里對待自己投資的企業,要進行更高程度的控制、改造,換言之,賦能。

騰訊說自己是“去中心化”賦能,《追龍》裡的英國人笑了

騰訊則不然,騰訊進入多個賽道,進行財務投資,由於投資更加分散,佔比例也不大,騰訊完全可以不必管這些被投資企業的死活,一切留待市場競爭,讓市場擇優選擇。騰訊有這個底氣,是因為騰訊壟斷性的佔據了互聯網最大的資源——社交流量。騰訊是社交領域的壟斷者,也是流量的壟斷者。流量控的重要性,意味著可以對依賴流量而生的企業進行鬆散的控制,反正任何一個互聯網企業都離不開流量。

在電商領域,除了淘寶與天貓,還有京東、美團、唯品會等一系列的選擇。但在社交領域,除了QQ和微信,基本上沒有其他選擇。陌陌、微博、脈脈都不是全民社交。而且,基於社交網絡的規模效應,其他企業想在這個領域趕上來幾乎沒有可能。即便微信的成功,也源於QQ的導流。正因為這種絕對壟斷的地位,騰訊在與被投資企業的關係上顯得氣定神閒。

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壟斷水平,決定了不同的實質性控制力。有些商業模式的生態中,哪怕親力親為、甚至派員空降,合作方都存在很大自由選擇的空間。有些商業模式的生態中,哪怕毫無關係,沒有人員駐派,甚至沒有財務關係,平臺上的生存者,也毫無選擇的餘地。

騰訊說自己是“去中心化”賦能,《追龍》裡的英國人笑了

所以,表面上,阿里對已投企業的話語權很強,但實際上,騰訊更有能力決定企業的興衰。其實,對企業而言,控制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利潤與分配利潤。

如果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例。阿里更接近與收養一個個比較大的孩子,之後,用自己的文化、流程、招式去教育,然後上陣父子兵,一起打天下。騰訊更類似於認下很多小弟,放任他們去廝殺,到最後長大了,總之也逃不出流量的底盤。這個時候,再來慢慢談分成、談收益。在最近的熱門電影《追龍》中,香港的地界上,不管黑社會如何拼殺,也沒有上下級關係,但最終,大家都知道,錢都要交給英國人的。

騰訊說自己是“去中心化”賦能,《追龍》裡的英國人笑了

這個英國人說自己是“去中心化”賦能,也只有呵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