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批農村孩子「廢掉」的,是手機遊戲嗎?

8月6日,《中國青年報》9版教科週刊刊登了一篇題為《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少年陷網遊漩渦》的報道,曝光了在農村愈發顯得嚴重的手機遊戲影響留守少年身心發展的情況。

“就是要那種刺激、心跳加速的感覺!”一位來自廣東省雷州市白沙鎮官村的中學生向記者描述,只有在遊戲中她能“嗨”到忘我,但回到現實卻盡是平淡和無趣,“學習多無聊”,“都沒意思”。

讓大批農村孩子“廢掉”的,是手機遊戲嗎?

不過與以往出逃學校、躲進網吧玩遊戲不同,現在更多學生則將“陣地”轉移到攜帶更為方便的手機上。為在遊戲中過關斬將、快意江湖,他們在遊戲外也少不了一場場關於手機遊戲的“鬥智鬥勇”。

《青少年成癮行為調研報告——基於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為網絡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在玩遊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高於非留守兒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時”以及“每天玩6小時以上”這兩個時間段,留守兒童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每天玩4~5小時”分別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時以上”分別是18.8%和8.2%。

“在農村,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玩手機而頭疼,但也有很多家長無所謂,把手機當成‘電子保姆’,給你個手機,就不吵不鬧,也不到處亂跑了。”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認為,與城市中的家長不同,農村家長因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約,並沒真正意識到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危害,“有的覺得玩就玩唄,有的只是覺得對眼睛不好,並沒什麼”。

沉迷遊戲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預備列入“成癮性”精神類疾病,僅僅依靠孩子的自覺性和自制力怕是難以抗衡被精心設計的遊戲,而自己保持適度、理性。

讓大批農村孩子“廢掉”的,是手機遊戲嗎?

劉成良在調研時,很多農民向他感慨,“在農村社會,被手機廢掉的孩子有一大批”,輕者作息不規律、視力下降、成績下滑,嚴重者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而輟學、打工,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更自由、更有經濟來源地玩遊戲。

但這些鄉村“遊戲”少年在一二十年後,將成長為青年、壯年,成為社會的中堅人群。他們是如何成長,是哪般模樣,也將影響著未來城鄉、社會、國家的DNA。如何讓他們在昂揚向上的年紀奮發圖強,而非迷醉於網遊中的幻境,也正引起更多人的警惕。

對此,張海波認為教育者,包括家長、老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家長對於孩子玩遊戲宜疏不宜堵,“遊戲是人的天性,網絡遊戲本就有好有壞,不能簡單地說玩遊戲就是不好”,但家長要儘量為孩子安排些豐富的活動,並且要和孩子進行“約定”,約定好學習、娛樂、生活等時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於留守現象較為嚴重的地區,劉成良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違規行為,比如沉迷遊戲等,“不能管、不敢管、缺乏手段管”的現象值得反思。“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在打工經濟和村莊空心化的背景下,學生的成長和教育主要依靠學校”,學校更應該積極承擔起教育責任,用更加健康活潑的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及時給予學生心理輔導,引導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讓大批農村孩子“廢掉”的,是手機遊戲嗎?

在文章中,記者做出了一個頗為直白,卻也震撼人心的判斷——農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機遊戲廢掉。

毫無疑問,報道揭示出了一個十分重要,也十分現實的社會問題,那就是農村留守少年的精神世界危機。以往,我們對這一群體的關懷,往往聚焦在他們的親情缺失、受照顧狀況和受教育程度上。但在這篇報道中,我們卻看到:這些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樣岌岌可危。

從現象層面來看,對一些手機遊戲的過度沉迷與依賴,確實是“廢掉”農村孩子的幫兇。不論是在新聞報道中,還是在許多人的返鄉觀察裡,手機遊戲都在農村青少年群體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而且不大光彩的角色。有些青少年為了遊戲荒廢了學習,也有些人在社交上與現實世界越來越隔膜,甚至有人為了給遊戲充值,偷偷揮霍家中的積蓄。這些現象無疑令人心痛,也讓人有了指責遊戲的理由。

面對這些問題,手機遊戲的開發廠商確實有義務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方面,遊戲開發者應當更加重視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積極開發更有效的遊戲防沉迷和監管體系;另一方面,這些企業也應在遊戲裡進行正面的價值引導,避免孩子受遊戲不良內容的誤導而步入歧途。

讓大批農村孩子“廢掉”的,是手機遊戲嗎?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大批農村孩子被遊戲“廢掉”,只是其精神危機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些精神世界匱乏的少年,沉溺於遊戲的虛幻世界裡,即使沒有手機遊戲的誘惑,精神世界與社交生活的嚴重空虛,也足以“廢掉”他們。手機遊戲在他們空虛之時“趁虛而入”,佔領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就算我們能夠成功地“趕走”手機遊戲,也還會有別的東西再來“佔領”空虛的心靈。

其實,遊戲本身並沒有原罪,這只不過是諸多娛樂活動中的一種。但是,對於許多鄉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少年而言,手機遊戲卻不僅是一種娛樂,同時也是他們社交生活與精神世界的中心。由於缺少家人的陪伴,學校活動不夠豐富,又缺乏接近更高水平精神生活的渠道,這些孩子很容易投向遊戲的“懷抱”,在虛擬世界裡尋找自我實現的感覺,並認識能夠說得上話的“朋友”。

但是,遊戲畢竟只是遊戲,把遊戲當做生活的中心,必然會導致他們認知失調,與現實世界脫節,最終誤入歧途。我們要做的,是把關懷農村留守少年精神世界的問題擺到更優先級上,想辦法在他們的父母缺席的情況下,用更優質的內容填補他們的精神世界與社交生活,如此才能治癒內心的空虛,讓他們免於被各種誘惑“廢掉”。

讓大批農村孩子“廢掉”的,是手機遊戲嗎?

相比之下,成長在城市裡的孩子,能接觸到的精神食糧和社交活動遠比農村豐富百倍,而不必單獨依賴遊戲一途。城市裡的學校也更加註重通過多姿多彩的活動,為孩子營造出良好的社交空間,使得他們不必把社交重心放在網絡空間上。

城鄉之間的發展鴻溝固然不能一下子填平,我們卻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儘可能把優質的精神食糧和先進的教育理念送到農村。事實上,許多地方已經在大力推廣鄉村圖書館、鄉村影劇院的建設,而一些農村地區的學校,也已經開始在校內籌組興趣社團,這些嘗試,都有助於讓農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少年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

長期以來,留守兒童、留守少年都是中國鄉村社會治理的痛點與難點。他們既是中國城鄉人口結構嬗變過程中不幸蒙受犧牲的弱勢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對這個群體的關懷,可以說再多都不為過。

沒有人願意看到這些已經受到“虧欠”的孩子因為任何原因被“廢掉”。我們能做的,不是簡單地譴責遊戲,而是讓他們的精神得到滋潤與充盈,最終實現健康成長。

報道作者 / 孫慶玲 評論作者 / 楊鑫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