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水晶在現代人眼中司空見慣,可在古人眼中,水晶在古代被稱作“水精”,是精靈的精,因為晶瑩剔透,唐代詩歌中常常把它比作冰、水、露珠甚至月光。“戰國水晶杯”大名鼎鼎,我們看到中西文化交融的曲長杯,不是一件是兩件!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水晶八曲長杯

這款水晶杯,出自20世紀最為重要的隋唐考古發現之一的西安何家村窖藏,相比舞馬銜杯紋銀壺之類的,水晶八曲長杯很多人並不怎麼了解。

從文獻記載來看,水晶多產自西域各國,在唐朝時成為貢品進貢到我國。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水晶八曲長杯

多曲長杯出現和流行在薩珊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國家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這件八曲長杯在造型上有著明顯的伊朗薩珊風格,但是薩珊很少用水晶和玉石這種材料來製作長杯,從中國文化對玉石類材質的偏愛來看,推測很有可能是在唐朝工匠仿製的,也可能是來華的波斯工匠製作的。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這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唯一的一件唐代水晶容器,極為珍貴。

在何家村窖藏裡,還發現了一件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是唐代陸羽《六羨歌》中的詩句。白玉杯在唐代非常珍貴,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唐律疏議》中有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的記載。

忍冬又名金銀花,因在冬天也不枯萎而得名忍冬,《本草綱目》中有“久服輕身,長年益壽”的記載。在唐代,忍冬作為長壽的象徵頻頻被使用,如這件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白玉杯,玉質潔白瑩潤,一側口沿略呈黃色。造型為八曲長橢形,深腹,下附亞腰形矮圈足。外腹凹凸分明,口沿一圈很薄,厚度僅有半毫米,外腹壁裝飾有尖葉忍冬卷草紋。杯內兩側的弧形凸稜在腹壁,居中的兩條弧線凸稜從口沿至腹底,凸稜兩側為圓潤的凹槽。從杯口至杯底,器壁逐漸增厚。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有橢圓形矮圈足的銀長杯流行於7世紀後半葉,此杯應制作於這一時期。其形制完全模仿薩珊式多曲長杯,而裝飾紋樣直接繼承了南北朝時期已經流行的忍冬紋,可以說這件白玉杯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

盛唐遺珍,不同凡響的“曲長杯”

研究者推測,水晶八曲長杯與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應是採用相同的製作工藝,僅在材質和花紋上有所差別。可見唐代的工匠,或來自波斯的工匠,早已熟練掌握這種中西方文化交融下的實用器皿的製作工藝。這兩件水晶杯見證的盛唐不一般的手工藝水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