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膨脹的城市裡,是城市爲人而存在,還是人爲城市而存在?

網絡空間裡,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一線城市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快速膨脹的城市裡,是城市為人而存在,還是人為城市而存在?

提出這種問題,往往實際面對著“要不要進入一線城市”這一選擇。許多人可能是一邊提問,一邊已經在收拾行囊,準備去壯大一線城市的規模。一線城市只是一個極端代表,事實上,中國城市序列裡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都面臨共同的問題: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快速膨脹。

在快速膨脹的城市裡,是城市為人而存在,還是人為城市而存在?

數十年的人口單向度流動,使得城市體量不斷增大,城市人的個體異化趨勢不斷加深,生活舒適度下降,但因為機會和資源的集中,城市仍然在人的猶疑中持續增大。那麼,生活在一些超級都市裡究竟是什麼感覺?科學史上,從日心說被驗證到大爆炸、宇宙膨脹理論提出,人類的宇宙中心意識逐步瓦解,不得不正視和接受自己的渺小。

在快速膨脹的城市裡,是城市為人而存在,還是人為城市而存在?

同理,城市的快速鋪展,也會給生活在其中的人造成一種壓縮感,感覺自我在日益縮小,個體重要性被不斷地稀釋。許多城市已經呈現出單一功能化的特點,經濟特色或者某一優勢產業成為了一整座城市的招貼,比如“製造業名城”“世界鞋都”“紡織之都”“五金之都”“稀土之都”,不勝枚舉。這些稱號代表著一座城市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方面取得的成就,從經濟角度看無疑是積極的,但一聽到這些名詞,人們腦海裡浮現的形象就是數量巨大的產品和一條條的流水線,人的形象非常模糊,人的生活狀態更是缺乏想象空間,人是城市的工具。

在快速膨脹的城市裡,是城市為人而存在,還是人為城市而存在?

城市就像一個有自主生命的系統,它可以脫離任何一個人而運轉,任何人在其中都處於從屬地位,被某種匿名的力量支配著去完成某一項碎片化的功能。人就像一個元器件,被插入了一臺巨大的、無法停止的機器,重複著一個制式動作,比如斷路器,它的職責就是斷開、閉合、斷開……通勤半徑不斷拉長、無效時間不斷增加、生活成本不斷提升、不確定性不斷增多,人們用來進行內心觀照的時間就不斷被擠壓。

在快速膨脹的城市裡,是城市為人而存在,還是人為城市而存在?

一篇民國時期經典的小文章寫道:“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它看著花。”在一個快速自我長大的城市裡,看花的“羊”會越來越少,還在看花的“羊”花在看花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少。人們甚至無法面對一個價值設問:是城市為人而存在,還是人為城市而存在?這是工業社會中個體異化的共同趨勢,心理學家弗洛姆將之概括為“人和自己失聯”,就像和其他人失聯一樣。當城市規模和人的承受能力都觸及某個閾值時,人們就會有一種“找回自己”的內在需要,從精神根源上說,“特色小鎮”其實正是對這種需要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